看展 当心被“达人”带偏

  文旅复苏,许多久违的艺术珍品纷纷在各大博物馆亮相,自媒体上,一众文旅博主、看展达人也活跃起来,打卡观展,打卡名胜的小视频颇为火爆。博主们动辄以“文艺必看”“不容错过的大展”为名,几分钟跑完展览,似乎多少也起到了宣传展览、提升美育的效果。可是,仔细看看就不难发现,此类“打卡”小视频、“种草”笔记,其实是把看展停留在了浅薄的层次,甚至直接被带偏。

  打着“文艺”的幌子吸引流量,让“文艺”二字变了味。不少号称“文青必看”的小视频,多数是博主穿着时髦,在展馆的标志性建筑前皮毛地介绍两句,接下来就变成跟拍快进,穿梭于展厅,不时与最具备话题性的作品合影,配上网红音乐和观展手册上的标题字幕,就算交差。这类“打卡”视频浮光掠影,语焉不详,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内容往往都是“一天逛完”,既不文,也不艺。大部分时间是博主在不同的展品前搔首弄姿拍照,把本应该多了解、多观察的看展欣赏当成绩效指标考核。这类博主无非是借看艺术展的视频,为自己披一层“文艺”的面纱。

  “我来了、我看了、打卡了、照相了”的看展视频,蹭的是热度,要的是点击量,收获的却是一言难尽。博主半吊子水平还要充内行,误人子弟。自媒体没有编辑把关,也缺少专业审核,这让相当多的博主上网百度后,就敢冒充专家夸夸其谈。跨文化跨时空的艺术展不都通俗,有一定的欣赏门槛,观赏时需要抱有学习的心态。可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博主常识露怯,比如将画家马奈和莫奈混为一谈,对作品随意解读,把道听途说的逸闻当作正史来博人眼球。观众如果当热闹一笑了之也就算了,真当长见识就被坑了。

  艺术,没有唯一答案,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一些假行家博主连最基本的研究功夫都不肯下,拾人牙慧却招摇过市,把畅销作家白落梅的作品当作林徽因的名言,把网红金句当作文化名人的警句,然后还自鸣得意塞进视频作为心得侃侃而谈,让人除了尴尬,还很担心,这样以讹传讹,根本不是普及艺术,而是带偏了节奏。

  打卡式看展最大影响还不是屏幕另一端的看客,而是跟这些博主同时看展的观众。因为要直播,要录视频,要出圈儿,博主大多亢奋活跃,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让线下在观展的人不胜其扰——很多场馆谢绝直播,严禁携带自拍杆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为了景别,为了清晰度,这些博主往往还要格外地往前挤,一旦靠近了展品,各种角度拍个不停,对现场秩序的干扰不言而喻。看展本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这些网红博主,往往为了视频直播,既不尊重展品,还干扰其他观众,行为自私庸俗,与文艺的目的背道而驰。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些年,博物馆美术馆每逢节假日人头攒动,人们对文化与艺术的向往与热情空前高涨,希望提高修养,增长见识,让自己审美观得到提升是全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双提高的一种表现。但是文化修养的积淀,艺术鉴赏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更没有什么快速“有腔调”的秘籍——除了静下心来观摩,留心学习,更要从日常修为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日积月累才会成为自己的气质与素质。否则满嘴文艺,其实浮华油腻。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