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菜中的“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雷至 万物生

  数九之末,大地回暖……

  千山脚下,袅袅炊烟,万物向阳,勃勃生机。

  清晨,罗师傅早早穿戴整齐,来到了辽菜大师工作室。惊蛰已至,辽河的浮冰下,早春的鱼儿正肥。

  今天,罗师傅要亲自掌勺,做上一道经典辽菜——“生敲脆鱼片”。

  敲击案板的声音铮铮作响,宛如惊雷,尽显惊蛰节气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

  罗永存,1972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是国家一级评委高炳义先生和“辽菜第一人”刘敬贤先生的亲传弟子,现任中国烹饪协会副主席、中国名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席、辽宁省烹饪协会副会长。

  与一长串头衔相比,罗永存更愿意别人叫他罗师傅。

  一袭白衣,一条围裙,他觉得这样更接地气。

  砧板上躺着刚刚出水的肥嫩草鱼,只需一盏茶的功夫,鱼肉便脱骨,变成了如葡萄粒般大小的鱼块。

  一双巧手,一把擀面杖,一张砧板,一抔淀粉,经过近千次的敲击,鱼块就这样在案板上变成了半个巴掌大的,薄可透光的鱼片。

  作为辽菜中特有的烹制方式,“生敲”极其考验厨者的耐心和技艺,自右向左依次敲击,几轮下来,才能将紧实的鱼肉“擀”成薄薄的一片,而这种敲制手法,也是罗师傅和刘敬贤先生共同研制的。与以往“熘鱼片”“熘虾片”所不同的是,用刀片出的鱼肉在经过油炸后,无法达到预想的质感,而生敲恰好能将鱼肉的鲜美融进充满可塑性的淀粉里。经过油炸后,金黄的鱼片上淋满酸甜的酱汁,咬上一口,甜美酥脆,满口留香。

  惊蛰原名“启蛰”,西汉初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启”字改为了意思更为相近的“惊”字,称为“惊蛰”。古人将惊蛰节气分为三候,“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鸠。”在中国的南方,伴随着春雷的发动,原本寂静的田野会响起蛙声一片。然而在地处东北的辽河平原,尽管广袤的黑土地上已有春草吐绿,但山林中不少地方依旧积雪皑皑。

  此时的人们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而尚未脱去冬衣的东北人往往还会喝上几口小酒,此时,油锅里噼啪作响的脆鱼片恰好成为了绝妙的下酒菜。

  在辽菜大师工作室外,罗师傅养了半山的走地鸡和十几只鸭子。做菜间隙,罗师傅时常用胡萝卜和土豆练习刀工,从片,到丝,到细如沙砾的碎丁,这些诞生于几十年熟练刀工下的“细料”最终都成了鸡鸭的口粮。

  在罗师傅的心里,一个优秀的厨师,首先就要做到敬畏自然。

  春雨初惊蛰,万物已复苏。经历了蛰伏的生命,总能迎来新的世界。愿所有美好,都能与春天一起醒来。

  惊蛰已至,温暖回归,我站在原地,与你听风望春来。

  北国网记者  李冰

PC版

Copyright © 2021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