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其色青绿,故称青铜。
中国青铜器始于夏,盛于商周。一炉一火之间,人们与石器作别,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从此之后几千年中,即便历史的尘沙反复地覆盖,青铜的幽光总能破土而出,闪耀至今。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以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最为发达,而辽宁地处东北,远离中原,那么辽宁和青铜之间又是何时见面的?它们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
匽侯盂与燕国疑云
一切得先从燕国说起。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也就是说,西周早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燕国是其中之一。
“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大家都很熟悉,可西周时期的燕国却少有人知了。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只用二十几个字就把跨越大半个西周时期的燕国史给交代过去了。除此之外,史书有关于此的记载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西周时期的燕国究竟在哪里呢?
这个疑问,在1955年因为一件青铜器在辽宁的出土,而有了新的解读。
1955年5月12日,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海岛营子村的几个村民正在山坡耕作,一锄头刨下去,一个青幽幽的物件露出了头,大家忙过来围观,原来是一件破旧的铜器。随后又在周围挖出了16件铜器,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炼铜卖给当地合作社。
幸好此事惊动了当地学校的校长,校长和几位老师一起比对史籍研究,最终他们认定这绝不是普通的铜器,而是周代青铜器。
这批青铜器当中有一件如今就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并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被称为“中国十大著名青铜器”。到底是一件什么器具如此的尊贵呢?它就是匽侯盂。盂,古代盛食器。匽侯盂纹饰精美,通体云雷纹为地,布满夔凤纹显示了器主身份和地位的尊贵。不仅如此,匽侯盂内壁刻有5字铭文:“匽侯做
盂”。
,本意为蒸熟的米饭,那么这个“匽侯”又是何许人也呢?
因为“匽”与“燕”通用,“匽侯”即为“燕侯”。匽侯为当时燕国国君的统称,这几乎可以证明了历史上确实有燕国存在,而辽西地区在西周初期可能属于燕国封地。
1973年,在喀左又有几批窖藏青铜器陆续被发现。这些窖藏青铜器基本沿大凌河古道南北排列,通过铭文可以确定其中以燕国的青铜器为主。
是谁把这些青铜器埋在这里的?专家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推测,其中的一个猜想就与众所周知的“荆轲刺秦”有关。
可能是这样:“荆轲刺秦”失败后,嬴政派大军讨伐燕国,燕王喜和太子丹慌忙逃命,其间就曾经过大凌河古道。此外窖藏青铜器出土时排列顺序的混乱也似乎印证了当时埋藏得比较匆忙。也许在埋下这些青铜器时,燕王喜和太子丹还抱有击败秦军,重返旧地取出青铜器的希望。但后来太子丹被杀,燕王喜被俘虏,最终燕国灭亡,这批青铜器就被历史遗忘了。
谁将李斯的丞相戈带到辽宁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里有一把春秋战国时期产自赵国的青铜武器——春平侯铍,历尽2000多年的风霜侵袭却剑身无损,黑亮锋利。在这把铍临手柄处的正反两面刻有两行精细的篆书铭文,正面为:“四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库工师岳长身。冶匋沥执报齐(剂)。”背面为:“大攻(通‘工’)尹肖(通‘赵’)闲。”这柄青铜剑的出土震动了当时的中国考古界,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鉴定,该剑系战国时赵国“相邦”(即宰相)春平侯监造的合金青铜剑。据考证,剑身上的“四年”字样,指的是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也就是说,这柄深藏地下的青铜宝剑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其实不仅仅是春平侯铍,在辽宁出土的各国兵器堪称五花八门,有魏国的启封戈,甚至还有秦国李斯的丞相戈。那这些他国的兵器是如何跑到了塞外辽宁的呢?
这些兵器的出土都在当年秦军进攻燕国的路线上,可能是秦国在北方击灭韩、赵、魏国后缴获赵国的战利品,把它用于装备秦军,而在随后攻打燕国,一路追击燕王喜和太子丹时,将这些武器遗失在战场上的。
那么秦王嬴政为灭燕一路掩杀到了哪里呢?那把寒光依旧的春平侯铍也许能给出答案。
1971年10月的时候,庄河公路管理段工人正在桂云花九炉屯北山头附近修公路,在夹杂乱石的黑土层中挖出一条沾满黑土的棒状物。工人董春昌用双手抹去黑土,发现竟是一件还没有生锈的青铜兵器。木质剑柄已经烂掉,剑身却很完整,且黑亮无锈,剑刃看起来还很锋利。
庄河,已是黄海之滨。春平侯铍失落于此,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征战东北的有力见证。
辽宁青铜时代的源头在哪里
春平侯铍和匽侯盂虽然珍贵,但也只是战国时期的作品。那么在此之前呢?辽宁青铜时代的源头在哪里呢?
上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赤峰一个叫“夏家店”的小村庄因为新发现一处遗址而一举成名。夏家店遗址有上下两个内涵丰富的文化层,特别是在下层文化层内发现了十分精美的青铜器,年代上属于夏。从此,一种被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
在此之后考古人员曾在锦州市郊发现了同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一件铜戈,戈柄与戈身连铸在一起,重量有1000克,这证明当时人们已经能一次性浇铸上千克的铜液了。
当然除了有“与夏为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辽宁还有包括高台山文化、马城子文化、双坨子文化等多种类型在内的其他青铜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与中原夏商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成为东北不同系统民族文化的源头。可以说,辽宁虽然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时间跨度却是最全的,几乎可以说是“无断层”。
遗址中出土的国之重器大多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番匜、鱼鼎匕、燕王职戈、安国侯铜虎符等,几乎每一件青铜器上都凝结了一段历史,也带着一些疑问。比如父丁孤竹罍真的能证明今大凌河畔的朝阳市曾是孤竹国的中心?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墓主人到底是谁?西周鸭形尊到底该是叫鸭形尊还是雁形尊?这些青铜器身上虽都带着一个个的问号,但却拼演出了一个灿烂辉煌的辽宁青铜时代,为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探索旅程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坐标和导航。
图鉴:
欣赏精致壮观的青铜器,一个很大的障碍是其器型名称往往有难认字。仅举几例,得窥门径。
文物档案:
匽侯盂:
高24厘米,口径35厘米,侈口、深腹、平底、圈足,两附耳上部有横梁与器身相连。
饕餮纹大圆鼎:
高86厘米,口径61厘米。辽宁喀左小波汰沟出土,制造于商朝晚期。此鼎直耳,深腹,柱足中空,胎壁微薄,口沿下及足上端分别饰单层兽面纹,重达百余斤,是国内出土最大的商代圆鼎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王畿以外最大的铜鼎。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战国晚期燕王职戈:
辽宁北票东官营子出土,通长27.2厘米,内铸虎纹,胡上铸铭文:“郾王职乍御司马”。
为燕王作,为其御司寇所用之兵器。器物精美,文字史料价值极高。
西周圉簋:
出土于辽宁喀左小波汰沟。器身通高29.8厘米,口径24厘米。它是一件典型的方座簋,是辽西地区首个发现记载有周王和王都的铜器铭文的青铜器。
文物小课堂:青铜器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之后,随着时间流逝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中国青铜器开始于马家窑文化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在中国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中国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专家支持: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刘宁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