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猜想

  

  金牛山人头骨化石

  肿骨大角鹿化石

  梅氏犀化石

  本报记者 张晓丽 专家支持 大石桥市金牛山博物馆馆长 于忠旭

  金牛山博物馆

  场馆介绍

  金牛山博物馆,坐落于营口大石桥市永安镇西田村,依托金牛山古人类遗址而创建。这里的金牛山猿人洞穴遗址,是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1月,金牛山博物馆正式成立,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馆内展览以金牛山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石制品为主。金牛山遗址出土的各类化石对研究古人类发展,人类的起源、分布等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必打卡的三个理由

  壹

  挑战“非洲起源说”

  人类学界曾有个流行的观点:认为所有现代人都是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古人类的后代,也就是“夏娃学说”。不过,金牛山人的发现对这些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金牛山人生活在距今26万年前,比“夏娃”早几万年!人类的起源到底在哪里?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总有一天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贰

  跟“北京人”比头脑

  金牛山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晚期直立人到早期智人过渡的空白。专家经过对比发现,金牛山人与“北京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却比其进步。“北京人”的脑容量是1043毫升,金牛山人的脑容量达到1390毫升;“北京人”的头骨骨壁平均厚度8.1毫米,金牛山人为4.5毫米,这都是进化的结果。

  叁

  远古丛林的想象

  金牛山人所生活的时期气候湿润,很适宜人类生存。在湖滨的草地上,河狸、肿骨鹿、斑鹿等动物都是金牛山人的狩猎对象;在茂密的森林中,凶猛的剑齿虎、棕熊等野兽则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可以想见金牛山人一定是够强大、够聪明、够团结。

  博物馆印象

  在辽东半岛的中部沿海平原上,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立山丘,名叫金牛山。说是山,它的海拔不过69.3米,面积只有约0.3平方公里。这么一座小山,在考古界却是“大山”一般存在,仿佛蕴藏着气象万千,引人遐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金牛山能够被世人尽知,是因为曾经居住于此的金牛山人。1984年9月,考古专家在金牛山东南的一个大型溶洞里有了重大发现:是一具比较完整的人骨化石!要知道,我国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很多,但发现人骨化石的遗址却不多,发现人类完整头骨化石的遗址更少。而在金牛山遗址发现的人体骨骼化石竟有56件之多,还属于同一个成年女性,基本能够拼凑起一副人体骨骼。

  金牛山人的出现引发了无限猜想:金牛山人长什么样?他们如何荒野求生?那个时代的辽东半岛是个什么模样?金牛山人后来去了哪里?答案就在金牛山脚下的大石桥市金牛山博物馆中。

  镇馆之宝

  金牛山人头骨化石

  金牛山遗址出土的人骨化石包括头骨、尺骨、髋骨、腕骨、指骨、趾骨等共56件。经过研究,专家发现这些人类骨骼化石均属于同一个人,是一名20岁左右的女性。这一发现尤为重要,考古学家认为这位金牛山人脑容量较大、颅盖增高、颅宽位置上移、骨壁较薄……这些都是古人类进化的特征。

  梅氏犀化石

  这是一种史前巨兽,它们身体高大,体长近4米,高有两三米,是史前生活于温暖湿润气候环境的食草动物。它们拥有两只角,一只在额头,一只在鼻子上。梅氏犀虽然体型较大,但善于奔走,有着一定的迁徙能力。专家推断,随着冰河期到来,梅氏犀无法适应寒冷的气候,因此灭绝。

  肿骨大角鹿化石

  肿骨大角鹿拥有最长可达4米的硕大鹿角,是化石物种中的“明星”。它们的下颌骨十分特殊,普遍存在肿厚现象。这件肿骨大角鹿化石的牙齿较大,齿冠不高,珐琅质层明显粗糙,我们可以想象,它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边缘,需要大量进食,它的“大下巴”可能是为了咀嚼偏硬或者富含纤维的食物。

责编:徐硕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