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1953年7月27日,随着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来之不易。这是我军第一次出国作战,第一次与外军联合作战,第一次与号称“不可战胜”的美军作战,饮雪卧冰、殊死搏斗、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军队一起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有人说,“抗美援朝”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我们以“小米加步枪”战胜了“飞机加大炮”,那胜利的呼喊声像春雷,穿过三千里江山,响彻中华大地,不仅震惊了世界,更鼓舞了中国人民。

  这一战,是立国之战。它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侵略者,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万众一心、维护正义,决不会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低头,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这一战宣告:中国人啊,终于挺直了脊梁!

  70年光阴流转,和平驱散了天空的阴霾。值此特殊年份,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本报报道组决定走进辽宁地方志,去寻找辽宁大地上有关抗美援朝的记载;走进《东北日报》,去了解辽宁人民最真实的抗美援朝“日记”;走进各类抗美援朝遗址遗迹,去体味时光深处的热血与豪迈。经过2个多月的时间,报道组翻阅了71本地方志、1000多期的《东北日报》,走访了十几个抗美援朝遗址遗迹,总有无数个瞬间,或热泪盈眶,或思绪万千,或心生呼啸。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距离火线最近,距离战场最近,距离记忆最近。无数思绪涌上心头,有太多的话语想要倾诉……

  我们想对70多年前的中国人说:落后就要挨打,退缩必然任人宰割!“弱国无外交”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留给我们最深切的警示。对于1950年的中国来说,“弱国”的帽子仍然戴在头上。县志里、报纸上,只要是有关于美军轰炸丹东、入侵台湾海峡的记载,都紧跟着中国政府抗议、声讨的声音。美军不但毫无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人民坚定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信念,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最终为新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我们想对70多年前牺牲的志愿军战士说:青山埋忠魂,不忘来时路!鸭绿江畔的松柏,是否记得那一张张英勇渡江时的年轻脸庞?辽沈大地的山河,还会迎回多少英魂忠骨?“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在这场战争中,像黄继光那样舍生忘死、与敌人同归于尽者成批涌现,是他们用血肉筑起了中华民族新的脊梁。

  我们想对70多年前的辽宁人民说:人心齐,泰山移!留存至今的文字总能令人感受到时代的温度。不论是“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二人争先上战场”的参军热情,还是田野间、工厂里火热的生产竞赛,抑或是妇女捐献陪嫁首饰、大夫捐献治病良方、工人捐献工时的满腔热忱,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辽宁人民真正做到“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成为志愿军“敢打必胜”的坚实后盾。

  我们还想对今天的自己说:一切的岁月静好,都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当我们寻访抗美援朝老战士、民工、支援者、亲历者时,从那激情澎湃的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从那或悲壮或感人的抗美援朝故事中,我们明白,是无数的英雄烈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抗美援朝”曾是辽宁人民心中的头等大事,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铭刻在他们的基因当中,成为他们在日后攻克发展道路上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的制胜法宝。鉴往事,知来者。70年来,鸭绿江依旧静静流淌,江水不息,那些烽火连天的记忆渐渐褪去,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代辽宁人不断前行。在今天,我们唯有奋进,唯有敢打必胜,才是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的最好方式。

  共行大道,有歌有雨。习近平总书记说:“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新中国真正“站起来”了。而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场接力赛上,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下,辽宁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想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必须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汲取敢打必胜的精气神,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锐意开拓进取,才能“杀出一条血路”,用嘹亮的号角吹响奋进新时代的凯歌。

  丰碑永恒,光照千秋。

  谨以此特刊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致敬不朽的英雄,致敬伟大的祖国,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