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记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辽宁力量

  1950年12月,汽车上装满物资准备运往前线。

  1950年12月,沈阳市郊区农民送大量肥猪慰劳志愿军战士。

  沈阳第三机器厂工人加班加点工作支援前线。

  注:为表述方便,本版稿件及图表中地名均为当时名称。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张晓丽

  “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这句经典的口号是对辽宁地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战勤支援情况最贴切的形容。在翻阅辽宁地区县(区)志时,关于战勤支援的信息是最多的,尤其以“战勤民工”“担架队”出现的频次最高。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60%至70%应归功于后勤。”彭德怀元帅曾多次肯定后勤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东北地区作为抗美援朝战场的大后方,在后勤保障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辽宁地区为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的百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后方基地的重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动员和支援,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时的辽宁地区大致分为辽东省、辽西省、沈阳市、旅大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由于地理位置和战略重要性的不同,各地区所承担的战勤任务也各有侧重。

  那时候,辽东省的省会是安东市,也就是今天的丹东市。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仗着空中优势,多次侵入我国领空进行侦察扫射,其中以辽东省受害最深。辽东省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大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里集结过江出国作战,作战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担架队、运输队、医疗队从这里奔赴前线……在保障运输正常运转的同时,许多重要的军事设施如公路、铁路、飞机场、防空洞等都需要当地政府和人民进行抢修与维护。

  抗美援朝战争中,沈阳、旅大等5市作为当时东北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一面恢复经济、一面支援前线,为前方提供急需的武器弹药和作战飞机零部件配套,提供军镐、手术器械等急需用具,提供服装被褥、吃穿用品等等,力求通过后方多流一滴汗,保证前方少流一滴血。同时,作为重要交通枢纽、战略生产基地,这些城市在交通运输和防空建设方面也作出积极贡献。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中,有一面朝鲜战灾孤儿送给辽西省政府的锦旗,上面书写着竖排的中文及朝文“衷心感谢中国人民的亲切抚育”。与辽东省相比,辽西省距离抗美援朝战场远一些,相对安稳,因此,我们在县(区)志中可以看到,辽西省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的战勤医院、收养战灾孤儿的爱育园等设施更多一些。

  尽管辽宁各地所承担的战勤任务各有特点,但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加战勤支援的热情都是一样的。未能奔赴前线的人民捐款捐物,在保证生产的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军事设施建设,为防空事业、反细菌战、稳定后方提供了最强大的力量。可以说,辽宁地区是抗美援朝战场最坚实的后盾。

  关键词

  担架队

  赴朝担架队、战勤民工队风险大

  根据《辽宁省志·军事志》记载,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辽宁省共出动242295名民兵和民工随志愿军出国作战。这些赴朝担架队、战勤民工队是如何组成的?在抗美援朝战场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呢?我们从县志中找到了答案。抚顺县的担架大队由县长张荣轩亲自带领赴朝,由3100人、460副担架编成8个大队,每个大队设有大队长、政委、医生各1人;大队下设中队,配备医生、司务长、木匠、鞋匠各1人;每副担架为一小队,由6人以上组成。从北镇担架队的支援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转送伤员外,担架队员还负责装卸货物、修防空洞、修临时仓库、修公路等任务,他们于1952年1月、5月、12月三期回国。赴朝出战勤的担架队与民工队所遭遇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根据《锦西市志》记载,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全县组织了470余人的担架队,68名汽车司机和服务人员赴朝参战,仅1951年就有277人为抢救伤员而负伤,3人光荣牺牲。

  关键词

  军用飞机场

  战火中诞生了多座飞机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为争夺制空权,中央军委紧急动员军民力量,在辽宁地区抢修飞机场,建立空军基地。有关资料显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辽东省抢修飞机场15个,辽西省抢修飞机场10个,在沈阳、旅大、鞍山等地,也有不少机场被抢修出来,为年轻的志愿军空军服务。在宽甸、凤城、东沟(今东港市)的县志中,均提及志愿军空军部队在我国领空击落美机的英勇事迹,同时也提到了浪头机场、青椅山机场、大孤山机场等重要机场。这些战时被民工加紧抢修出来的机场,后来有的改为民用,有的恢复成了良田。不过,县(区)志中却永远记下了辽宁人民的贡献:清原县组织千余名战勤民工赴柳河县三源浦(属吉林省通化市)修筑飞机场,两个月后回县;为修建凤城大堡机场,桓仁县组建战勤民工大队,民工2000人,出动大车50台;宽甸县抽调民工1000人,大车20辆,修建飞机场;沈阳市皇姑区组织农村民工到北陵飞机场割草、修跑道、建机库;盘山县动员1000名民工赴兴城修建飞机场……为了防止军用飞机因降雪起落受阻,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开始,机场所在市县与机场联合组成扫雪委员会,机场附近村屯组成扫雪队,以确保雪后战斗机能够安全起降。每年冬季参加机场除雪的有几十万人和几千台大车。1952年至1954年,辽东省14个飞机场附近村屯组织扫雪民工57450人,大车4674台,爬犁1095张。

  关键词

  战勤医院

  紧急受命筹备战勤医院

  现代战争,武器杀伤力大,伤类复杂,医疗任务艰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8月中旬,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受令做收治伤病员的准备工作。在人力物力匮乏的情况下,东北卫生部成立战勤小组,筹划战勤医院工作。时间紧、任务重,1950年以40个县卫生院为战勤医院,不足部分以适合收容战伤的省(市)医院补充。自11月5日起至年底,全东北共接收2.1万名伤病员,其中辽宁地区接收3000名。随着战场形势的不断发展,大批志愿军伤病员需要得到及时救治。1951年6月,辽东省新建4所医院,床位8500余张,并于同年7月开始接收伤病员。截至1951年底,全东北战勤医院共有58所,床位数达3.85万张,其中辽宁地区有战勤医院29所,共有床位1.75万张,后方的卫生勤务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

  防空

  辽宁防空体系从此开始建立

  辽宁省的人民防空体系是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逐渐建立起来的。1950年8月至1953年上半年,美机越境侵入安东7023次,扫射54次,轰炸21次,投弹149枚,安东民众伤亡672人(轻伤388人,重伤132人,死亡152人),炸毁房屋2959间。面对美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各级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防空措施。对广大群众进行防空宣传教育,组织企业迁厂疏散城市人口,发动群众采取互助的办法,修建各种防空壕、防空洞,建立对空监视哨,组织通信联络,夜间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建立群众性的防空组织,并进行基本技术训练,从而维护了社会秩序。在众多县志中,这一时期各地纷纷建立人防指挥系统,辽东地区组建10个防空站、25个防空哨,辽西地区在沿海一带组建2个防空站、11个防空哨。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