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记忆|英华山上树立起英雄的丰碑 用2万件文物讲述这个伟大的故事

  抗美援朝纪念馆序厅的大型铸铜塑像。 本报记者 赵 雪 摄

  ▶抗美援朝纪念塔。本报记者 赵 雪 摄

  ▲抗美援朝纪念馆内景。本报记者 赵 雪 摄

  杨根思的墓碑 杨根思是志愿军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1950年11月,杨根思在敌人爬近山顶阵地的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上甘岭上的一抔土 一抔从上甘岭带回来、混杂着弹壳的砂土,这是凯旋的志愿军战士带回的战场上的砂土,用来纪念这场可歌可泣的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谱曲手稿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词作者是志愿军战士麻扶摇,在入朝作战的前一晚,趴在煤油灯下连夜赶写出来的出征誓言。

  本报记者 张 颖

  提示

  站在丹东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碑前向下俯瞰,这座“英雄城市”凝结了太多与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志愿军英雄相关的记忆。

  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无疑是打开尘封记忆最直接的方式,序厅正面上方“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八个烫金大字概括了纪念馆基本陈列的主题。依照展陈顺序一路参观下来,纪念馆中相关陈列主题多达35处,一件件展品,一个个逼真还原的战争场景,配合着声光电等特效,参观的人仿佛穿越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

  1958年抗美援朝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至今65年的时间里,纪念馆历经一次迁址重建,以及数次闭馆扩建。2020年9月最后一次重新扩建布展结束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专题纪念馆,它是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抗美援朝历史、缅怀志愿军英雄、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阵地,也是一座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

  战争没结束就有了建纪念馆的计划

  讲述人:抗美援朝纪念馆原副馆长 尹继波

  1986年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抗美援朝纪念馆,直到2015年正式退休,尹继波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工作了一辈子,把一腔热血与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纪念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建设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53年,那时战争还没有结束,丹东市政府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与抗美援朝有关的物品。

  选址英华山,一方面因为这里是原志愿军指挥所遗址,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也因为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方便参观者到达。

  “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建设过程中,丹东市民对这项工作的支持。那时候家住附近的群众经常自发跑到工地上帮着运土、抬砖,还有的过来送水、送食物的。他们利用休息时间来做这些事情,让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特别感动。还有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主动捐款捐物,很多人做了好事都不留名,由此证明抗美援朝精神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尹继波说。

  最早一批文物收集自1951年

  讲述人:抗美援朝纪念馆文物部部长 齐红

  馆藏的最早一批文物是1951年收集来的,它们比纪念馆的历史还要早。那正是抗美援朝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有些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志愿军战士使用过的用品,被百姓珍藏起来了。

  另外一批数量较大的文物是1958年征集的。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回国途经安东时,陈列馆从志愿军手中征集到一大批前方文物,包括武器装备、生活用品、奖章锦旗等,还有朝鲜军民委托志愿军赠给中国人民和安东人民的纪念品,那是纪念馆的第一批征集组工作人员跑到火车站去收来的。

  纪念馆成立至今发起了很多次文物征集活动,比如2014年至2016年闭馆改扩建期间,征集到1374件文物史料;2020年开馆前共征集到文物800余件;今年上半年征集100余件文物……文物征集一直在持续,馆藏的2万余件文物都是这么征集来的。

  征集的文物包括志愿军书信、人民功臣牌匾、苏联慰问手册、志愿军随军银行照片、志愿军驻安东办事处物品、缴获的美军士兵的军装武器、美军空战飞行图等。这些文物填补了馆藏文物的空白,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历史。

  文物是历史最好的印记。很多抗美援朝老兵及其家属到这里参观,看到这些老物件都感触特别深。面对这些熟悉的东西,一位来参观的老战士说:“看着这些物件和场景让人重新回忆起过去的岁月。我们这些人都上了年纪,这些东西更要好好地保存下来,等我们这一辈人不在了,后人还能记得那段历史。”

  最长一次讲解达7个小时

  讲述人: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 孙从益

  作为一名讲解员,直面参观者,最直接地感知他们的参观感受。

  记得2020年刚开馆时,接待了一位志愿军老兵,这位老人参观得很慢,全程都不怎么讲话,在二楼的英烈厅里老人用手指一个一个地点着刻在墙上的英烈名字。最后,在看到一个名字的时候,老人激动起来,终于抑制不住哭出声来。那是老人的战友,后来牺牲在朝鲜。看到这一幕,我也忍不住跟着一起哭了起来。

  还有一次,接待了来参观的一家三口,而这次是我工作以来讲解时间最长的一次。2022年8月26日刚开馆,他们就来了,是一对夫妇带着孩子从哈尔滨过来的,从开馆一直参观到了闭馆,边听我讲,边提问题。那天我只接待了这一家参观者,我第一次知道纪念馆的故事竟然可以讲7个小时。也是在这次,我真切地意识到讲解工作不是一遍遍机械地重复讲解词,而是要用英雄的精神去感染每一位参观者。

  我看到他们眼中闪着光

  讲述人: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 郎晓彤

  7年的讲解生涯,我接待了数百位志愿军老战士。2021年,一位老战士从上海千里迢迢赶来,只为在眼睛失明之前看看抗美援朝纪念馆。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些志愿军爷爷奶奶参观时并不伤感,反而表现得很乐观。他们主动分享在朝鲜战场上苦中作乐的故事,我能看到他们眼中闪着光。

  参观时的志愿军老战士,既是参观者,同时也是最好的“讲解员”。大家都会被戴着奖章和纪念章的老战士感染。面对这些亲历者,无须多说什么就能感受到他们曾经年轻的样子与热血。面对他们,就是心灵和思想升华的过程。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为资料图片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