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换芯”到焕新,牡丹社区改造聚民心

  粉刷一新的红楼、红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亮堂;多种多样的健身器材和可供居民歇脚的定制座椅取代了曾经被圈起来的、杂乱的“小菜园”;以前乱堆乱放的楼前屋后增加了绿化、修了步道;宽阔的幸福广场上,古色古香的“牡丹亭”长廊中,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家常。还有新装的路灯、新建的无障碍通道、新增设的智能健身器材、新压的柏油路……无论颜值,还是配套设施,沈阳市牡丹社区都焕然一新。居民们笑称:“几十年的老小区像变成了新小区!”

  内部换芯,重塑生活品质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工作。”牡丹社区党委副书记姜琳琳介绍,沈阳市牡丹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居民楼60栋,居民3094户,是沈飞集团的职工住宅,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

  提起老旧小区,给人的印象离不开脏、乱、差。而就在几年前,牡丹社区也是如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牡丹社区经过细致的规划设计,在2021年开始对社区进行全面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征集居民的意愿。59岁的刘叔叔是沈飞的退休员工,在这个小区生活了30多年。对于社区改造的事,他十分上心:“每次社区召开议事会,我都积极参与。”地下管网、外墙保温、屋面防水、新建道路、休闲广场……这些事项都是居民们急盼的改造内容。在群策群力下,每一项改造内容都得以顺利完成。

  “你瞧!所有的管线都入地了,多敞亮!”顺着刘叔叔手指方向望去,墙面、道路两侧确实看不到蜘蛛网一样的电线。他说,除了园区的强电弱电线缆规范入地外,小区的供水系统、排水系统都经过了系统的整修,在我们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牡丹社区都大变样。

  外部焕新,确保颜值在线

  漫步于牡丹社区的林荫道上,最大的感受是社区整洁有序。一排排红色的楼房之间,是同样整齐的一排排小仓库。“牡丹社区和其他老旧小区不一样,院里没有自行车库,而是每家每户都配一个小仓库,可以放自行车和其他杂物。”姜琳琳说,不论是住宅还是各家的仓库,年头久了,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在社区的“改造工程”中,修缮这些“老房子”迫在眉睫。

  “多少年了,我们这个社区楼体没有保温层,冬天屋里要穿棉袄。”“我家住顶楼,冬天冷,夏天热,每次下雨都渗水。”说起几年前的日子,居民们纷纷倒苦水。如今,老楼房都新装了保温层,楼顶都铺设了防水面,就连楼下的仓库也做了防水。难心事得到了解决,居住环境焕然一新,笑容爬上了每位居民的脸庞。截至目前,牡丹社区修缮所有老旧居民楼外墙保温,共计46栋,铺设屋面防水12万平方米。

  社区改造既有“里子”,也有“面子”。为了美化环境,社区打造了“牡丹花廊”,在路边长长的绿化带中,栽植着精品牡丹、芍药。79岁的尹大娘最喜欢花花草草,她说:“这回,牡丹社区种上了牡丹,实至名归了。”如今,花期虽已过,绿意却正盛,路边两行银杏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大伙都在等着深秋,走一走银杏大道!那得老美了!”坐在路旁休闲长廊里纳凉,居民们谈笑间盼望起来。

  以“新”换“心”,提升幸福指数

  走进2000平的牡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健康服务站、社区食堂、“幸福课堂”、志愿者之家……各类社区功能一应俱全。姜琳琳自豪地说:“牡丹社区是沈阳市仅有的两家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小区之一。”

  从过去的老旧小区,到今天的模范小区,社区工作者形成一个共识:硬件过得硬,服务也要跟得上。

  说起近期的工作,姜琳琳带着记者观看了几处新增设的监控,她说:“多年前,居民家里曾经发生过被窃、家门被撬、锁被堵的情况。为了加强安保,牡丹社区建立封闭性小区,加设门禁的同时,增设了146处监控。”这些监控直接联网社区民警,做到了社区安全无死角。如今,社区民警、社区干部、物业保安、平安志愿者组成“蓝、白、灰、红”四色防线,开展巡逻守护,定期走访辖区内重点人员,推进巡查,做到治安防控全覆盖。

  在姜琳琳看来,社区管理是绣花功夫,只有精耕细作、久久为功,才能提升居民安全感、满意度。接下来,牡丹社区将继续深入践行“两邻”理念,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让居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