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杨宁17年行程上万里,为近500位烈士找到了亲属
“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会一直找下去”
杨宁为英烈名录上的王恒年烈士找到了亲人。本报记者 崔 治 摄
本报记者 崔 治
“我就是烈士的‘亲人’,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会一直找下去。”12月19日,在鞍山烈士山纪念馆,“英魂引路人”64岁的杨宁掷地有声地说。17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东北三省、河北、天津等地的200余处烈士陵园,行程上万里,为近500位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找到了亲属。
12月19日,冬日的阳光照在脸上格外温暖。鞍山市烈士陵园里,在1948年2月解放鞍山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王恒年的孙子王帅在烈士墓前摆上鲜花和水果,他一边细心擦拭着墓碑一边喃喃地说:“爷爷,77年了,我们终于找到你了。”一家人在烈士陵园祭奠完毕后又来到了鞍山烈士山纪念馆,在烈士英名录的墙体上找到了爷爷的名字“王恒年”……这个过程杨宁一直陪在左右。今年冬天杨宁特别忙碌,已经为20位烈士找到了家属。12月16日,杨宁陪同在1948年2月解放辽阳战役牺牲的李志清烈士家属来到辽阳烈士陵园缅怀先烈。12月7日,在鞍山市烈士陵园,杨宁陪同79岁的张春年祭扫了在1948年2月解放鞍山战斗中牺牲的瓦房店籍张秀田烈士墓……
杨宁是如何成为寻找烈士亲属的“英魂引路人”?
“那是2007年的事情,我当时还在台安县博物馆工作,馆里进行了一次文物普查,按照工作要求我先后走访了几个烈士陵园,发现不少烈士墓几十年都没人来祭扫。那时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于是就下定决心帮烈士寻亲。”杨宁介绍,他把在博物馆工作的经验运用到为烈士“寻亲”中,从各地县志以及相关资料中找寻线索。起初,主要关注并查找辽宁籍,特别是鞍山及周边地区烈士。他将烈士信息一一编号,然后逐一核对,确定线索后就开启了漫漫寻亲路。
“200公里以内,像去锦州和辽阳的烈士陵园我都是骑自行车去。因为一些烈士陵园是不通车的,只能靠骑行,沿途还可以走访附近的烈士陵园。路途超过200公里的,我才坐长途客车。有时一走就是好几天,交通费、住宿费等也不少,算下来这17年也花了十多万元了,但是这些付出都值得。每次看到烈士亲属在烈士墓前哭泣,看到烈士们能与亲人‘团聚’,我就觉得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杨宁对记者说。记者发现,杨宁一直抱着一个老旧的黑色公文包,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照片和纸质文档。照片有1000多张,都是杨宁拍摄的烈士墓和烈属。每一张照片,杨宁都能讲出一串故事,准确地叫出照片上烈属的名字。几摞纸质文档,按陵园分类,记录着烈士的详细信息。
在各地寻访时,常有人问起,“大老远跑来,你是烈士什么人啊?”杨宁回答:“是亲人。”起初是为了方便,久而久之,他就真把自己当成了烈士的亲人了。每一次找到烈士家属,杨宁都要陪同他们前往烈士陵园祭拜,看着父母如何思念儿子,妻子怎样企盼丈夫,子女怎样苦寻父亲。杨宁也在一旁默默流泪,既为牺牲的烈士感到悲伤,又为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而感到欣慰。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