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档案馆珍藏着一批特殊的口述档案。
王梓熠与同事一起深入挖掘、系统梳理馆藏抗战专题档案。
扫码观看视频《“讲述”未完……》
本报记者 孙明慧 文并摄
90余年光阴流转,当年高举义勇军战旗、在烽烟中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身影已渐渐隐没于历史长河。随着亲历者的相继离世,那些承载着战火记忆的第一手口述史料,更显弥足珍贵。
沈阳市档案馆珍藏着一批特殊的口述档案——它们采集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动记录了关于义勇军的战斗故事,是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抗争史中不可替代的原始见证。
王梓熠,沈阳市档案馆保管利用部部长,自2015年起,他与同事一起深入挖掘、系统梳理馆藏抗战专题档案,并实施数字化保护。“近十年间,我们整理并汇总了馆藏抗战档案”,王梓熠介绍,核心成果主要涵盖3个方面:其一为《1911至1931年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该批档案于今年国际档案日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二聚焦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奉天地区(今沈阳)的残暴统治;其三则是关于东北抗日义勇军及抗联战士的口述史料。
其中,东北抗日义勇军及抗联战士的口述档案尤为珍贵。这批档案总计122件541页,收录了200余位亲历者的讲述,其中重要人物超过百位,现已结集出版为《黑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亲历者口述档案汇编》。
翻开这本厚重的汇编,记者发现,档案内容广泛记录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抗战图景:既有“流亡学生”投笔从戎,以青春热血书写报国之志;也有士绅变卖全部家产,全力支持抗战;还有工农群众携手并肩、东北军旧部奋起抵抗、绿林武装投身抗日洪流。这些鲜活片段,从多维度勾勒出黑土地上不屈的民族精神。
纸页间,这些名字,应当铭记——
工人群体:兵工厂的工人李春元、吴三铁匠、窑厂的马庆福等;
士绅代表:白云普、林子升、张景恒等;
爱国学生:宋黎、金硬、江东之、纪亭榭等;
绿林武装:老北风、项青山、高老梯、赵亚洲等;
……
口述中,这些话语,令人震撼——
“参加义勇军的官兵,均不发饷,都自带枪马,所以武装不齐,没有武器的占十分之一”;
“我大哥将自己的主要家产变卖,买了枪支弹药”;
“当时的口号是:不打人、不骂人、不抢老百姓的东西,就是打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不当亡国奴”;
“国家都没有了还要家干啥?我们必须抗日才行”;
……
“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王梓熠表示,沈阳市档案馆将持续做好抗战专题档案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每一份档案的留存、每一行文字的识别、每一个名字的重现,都是对历史负责,我们要让这些珍贵档案永久发挥作用”,让“未完的‘讲述’”永远继续下去,让后代都能听到先辈们的故事。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