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家子村种花不用土

  工人正在无土栽培的月季花棚里采收鲜切花。 本报记者 查金辉 摄

  本报记者 胡海林

  金秋九月,沈阳市辽中区六间房镇马三家子村的两栋花棚迎来“开园”首秀。大棚里,白色、红色、紫色、粉色的小月季争奇斗艳,几名工人穿梭其间,剪下新鲜的花枝,打包向外发货。

  六间房镇是有名的玫瑰和月季产地,已有30余年的栽种历史。与其他花棚不同的是,马三家子村这两栋花棚采用无土栽培,科技感十足:棚里不见泥土,80厘米高的平台上放置料槽,槽里是混合了椰糠和珍珠岩的基质材料,相当于为花苗生长敷设了地基。同时,料槽里布设水肥一体输送管线。

  马三家子村委会成员韩绍良介绍,两栋大棚是村集体项目,今年4月定植。如果不是专家全程技术支持,他们根本没有勇气搞无土栽培。无土栽培的鲜切花品质上乘,非常受欢迎,每天都有花商和种植户慕名而来。

  “地上没有土,不脏鞋;站着剪花不累腰,效率高了,心里也舒坦。”棚里正在忙活的工人接过话茬,要是所有的花棚都像这样工厂化生产,会有更多村里的年轻人投身花卉种植。

  韩绍良口中的专家名叫马策,是省农科院经作所副所长。从建棚到选择基质材料、花苗栽植、日常管理,他提供全流程指导,几乎一周一次往村里跑,就是希望这个项目能给种植户“打个样儿”。

  “月季无土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相较于传统地栽,这种模式好处很多,施肥更精准,对人工的依赖会减少一半,产量保守增长30%,而且一等品占比明显提高。”马策说。

  记者注意到,每株月季除主枝外,全都折枝趴在槽边。马策解释其中的秘密:这是折枝整枝技术,让折枝继续发挥光合作用,又不抢主枝的营养,最后成品花会更壮更结实,而传统地栽则很难利用这一技术。“无土栽培,并辅以精细管理技术,每平方米年产300枝鲜切花是可以实现的目标。”马策说。

  望着棚里的鲜花和忙碌的工人,村党支部书记韩朋满脸笑意:“这就是产业升级!我们村花卉年产值约4000万元,走对路子再增收个1000多万元,搁谁谁不高兴?”

责编:徐 硕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