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宇辉在烘焙咖啡豆。 本报记者 智曼卿 摄
本报记者 智曼卿
走进位于大连西郊的一家咖啡加工厂,烘焙咖啡的“焦糖”香扑面而来。
生产总监马宇辉手握触控笔,快速地在一款德国产咖啡烘焙炉的液晶显示屏上设置炉温、转数、风门等参数。当炉温达到230℃时,他迅速拉下豆仓隔板阀门,3公斤咖啡豆“哗”地进入炉内开始“翻滚”,接受高温烘焙。
在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的17个新职业中,像马宇辉这类通过操作设备,将咖啡鲜果加工为咖啡生豆、熟豆及其他咖啡制品或副产品的人员,被定义为“咖啡加工工”。
2018年起,马宇辉成为这家咖啡加工企业的生产总监,负责生豆采购、咖啡产品研发、品控管理等,并坚持亲手烘焙精品咖啡豆。每年经他手烘焙的精品咖啡豆多达7000公斤。
“一名优秀的咖啡加工者,一要能凭感官分辨出不同产地、鲜豆处理厂、种植庄园、品种咖啡之间微妙的品质差异,二要通过最佳的烘焙方式激发出不同咖啡的最佳风味。‘能品鉴’和‘能加工’有时候是两码事。”马宇辉表示,就“咖啡加工工”这一职业来说,不仅要掌握生豆处理、烘焙、咖啡萃取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离不开感官识别能力、经验的积累等。
在普通咖啡饮用者口中,咖啡是“苦、酸、香”,但马宇辉可以分辨出一款咖啡豆的酸质、甜感、苦度、醇厚度、余韵、一致性、干净度、回味等感官体验及其程度。
“这是我考取精品咖啡质量分级品鉴师资格证时,反复进行感官校正、训练的结果。”马宇辉介绍,这种级别的资格认证被誉为“咖啡界的米其林评审”,但并非一劳永逸,需每3年参加校准考核,以确保持证者的感官敏锐度。
“杯测”评分也是马宇辉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他判断是否从咖啡贸易商采购某一款咖啡豆进行加工的依据。“11克咖啡粉加入200毫升96℃的水,浸泡4分钟,然后直接用勺子舀,送到嘴里一啜,让咖啡液在口中‘雾化’,能喝出丰富的口感,便于分辨咖啡豆细微的风味差别。”马宇辉表示,通过自己的感官系统确认的咖啡产品,他有信心分享给大家。
“好的咖啡加工工是稀缺的。”马宇辉所在咖啡加工企业的董事长魏大铮坦言,企业为马宇辉这样的咖啡加工专业人才建立了“合伙人”激励机制,确保咖啡加工专业人才能够安心、稳定生产。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