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楮忽生黄耳菌 而今长在方舱里

  本报记者 吕丽

  “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900多年前,苏轼在《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诗中,提及被誉为“菌中燕窝”的黄耳(金耳)生长在老楮树上。然而眼下,在大连金普新区,原产云南、川藏等高海拔地区的金耳在一个个钢铁方舱里迎来量产时代,成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的示范项目。

  9月15日8时,觅视科技(大连)有限公司的技术员张旭准时来到位于金普新区董家沟街道英歌石村的“蘑菇小镇”上班。半小时不到,他就通过平板电脑完成了对25个“全气候型智能蘑菇立方”的巡检。

  “蘑菇立方”由标准尺寸的二手集装箱改造而成,移动方便。其外层覆盖温盾超级保温材料,凭借小于0.024瓦特的超低导热系数,能扛住-40℃的严寒,也能承受住60℃的高温。舱顶的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支撑“双流动力温控系统”,让舱内温度误差控制在±0.1℃之间。用舱箱养菌,既能克服传统温室大棚难以应对极端气候的不足,也能解决中小农户难以参与工厂化种植的短板问题。

  “以前种金耳不仅靠人工盯,还要看天吃饭,现在则靠科技。”张旭边给记者展示平板电脑上“耕田牧海”的大模型界面边说。屏幕上,舱内外的环境指标及生长指数实时显示,跳动的数据流里藏着超过10亿条食用菌生长数据的训练成果。“模型能监控、预测菌的各个生长状态,准确率比老菇农的经验靠谱。”张旭说。

  在编号为C003的方舱内,记者看到整个舱最多可容纳2700个菌棒,立体分布的7层菌包上,一朵朵黄澄澄的金耳恣意生长,专用的LED补光灯为金耳输送着模拟山林的定制光谱,定向气流系统则让CO_2浓度始终维持在最优区间,循环水装置将灌溉余水过滤后再次利用,整个舱室如同一个精密运转的“菌物生态宇宙”。此外,潮汐可移动种植架取代了传统种植的设备,空间利用率升至85%以上。

  据介绍,觅视科技公司自主研发了全球唯一的分布式食用菌传感设备,覆盖食用菌全生命周期,智能控制可实现无人化值守。该设备能同时监测温、湿、光、气、水等指标,数据通过边缘算力(32TFops)处理后,毫秒级反馈给控制系统,蘑菇就像拥有了“智能管家”,浇水、补光、通风等都能自动完成,既适用金耳、猴头菇、珊瑚猴头、桑黄、生态松茸等高附加值食用菌,也能种植平菇、榆黄菇、鹿茸菌等十余种普通食用菌。

  在“蘑菇小镇”的商务室里,又一批海内外客商正在与觅视科技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建军洽谈采购或合作开发,领域涉及生物医药、保健品、护肤品、餐饮等。来自吉林的采购商陈磊率先下单:“金耳是药食同源的菌类,植物胶原蛋白非常丰富,越早铺到市场上越有高回报!”据悉,“蘑菇小镇”的产品最远已卖至法国。

  “‘蘑菇小镇’里还蕴藏着一条‘亿元链’!”王建军告诉记者,金普新区正围绕项目构建食用菌全产业链招商、孵化及服务平台。目前,项目中试基地及孵化空间建设已经完成,大连大学、大连乡村振兴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先后入驻,预计整体孵化企业15家。按照金普新区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该项目到2027年要达到累计投放200个“蘑菇立方”的产业规模,食用菌年产量达5000吨,综合年产值达14.6亿元。

  “这个数字项目的‘农业废弃物—新能源—智能种植—高值转化—农业碳汇’闭环体系打造出了妥妥的循环农业,年废弃物有机肥能改良樱桃种植土壤面积1.3万亩。苏东坡当年要是见到这场景,估计能再写首诗。”王建军笑着说。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