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农业专家和种植户讨论害虫迷向装置使用经验。 本报记者 查金辉 摄
本报记者 孔爱群
“这项技术首次在省内花生田使用,示范面积400亩,投放迷向装置100个。” 秋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扎兰营子镇规力格村,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田绵延至远方,辽宁省阜新县花生科技特派团团长、省植保植检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屈丽莉站在田边向众人介绍。
省市县农业部门、市县科技部门相关负责同志齐聚田间,现场观摩花生绿色生物防控技术。“别看这个迷向装置小,但智能,每日定时定量喷雾,超声波释放的迷雾团随风飘散,能干扰棉铃虫等食叶害虫找‘对象’,减少繁殖、产卵,达到防控目的。”阜新市植保站站长隋晓舟解释,这项技术清洁环保,对环境、农产品无污染,省工省力。
阜新县处于全国花生生产“黄金带”,年种植花生面积70万亩,亩产量高,花生外观与品质俱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但近几年,受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花生病虫害逐年加重,尤其是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食叶害虫危害严重。
“嫩叶子都吃光了,花生品质就差了。” 铁辉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种了1100亩花生,理事长刘铁辉有着10多年种植经验,他说,“咱这种出的花生,皮又白又光滑,蛋白含量高,不等秋收就订购完了。”
“为保证花生品质,我们从病虫绿色防控角度着手,在智能化监测预警基础上,重点采用性信息素迷向干扰交配和性信息素诱杀、无人机施用生物制剂等先进、绿色生物防治技术,减轻病虫害影响,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种植户收益。”就在屈丽莉说话间,一台无人机起飞,螺旋桨激起的气浪夹杂着沙土扑面而来。
作为示范大户,刘铁辉见证了科技的神奇力量,也充分认可生物防控技术,“你看那块田,诱捕器里全是虫子。”
“性信息素诱捕装置也是首次大面积在花生田使用,铁辉合作社示范了150亩。一亩地放置一个即可,长效诱芯可持续释放4个月以上不用更换。”屈丽莉说,在此基础上,结合无人机喷施生物菌剂,能减少田间幼虫危害,降低虫口密度,减少农药使用,降低防治成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让当地花生病虫害防控从传统模式向科学高效、绿色可持续转型,助力我省小粒花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