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姝佩
“这些作品都是我自己拍摄、剪辑的。看这条,有100多个点赞了。”65岁的营口市民王向阳向记者展示自己的视频作品。近日,在营口市站前区文化馆的教室里,30多名银发学员正专心致志地学习视频剪辑技巧。“文化馆给我们提供场地,还请老师教我们做视频,别看咱这个年龄了,也得赶时髦!”王向阳说。
这份“时髦”,是营口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的生动写照。去年9月,营口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营口市政府《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从完善服务保障、提升服务效能、加强服务供给、强化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4条审议意见,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一年间,营口市科学规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加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同时,提升乡镇、街道文化站的建设水平。
新建的大石桥市文化馆,集艺术培训、非遗展示等于一体。据馆长张莹介绍,新馆的功能设置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阅读和文化娱乐需求。“我们的羽乒馆加装了空调、更新了更衣箱、改造了场灯,硬件设施好了,市民更爱到这里健身了。”鲅鱼圈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黄足生说。在这里打球的市民李立军告诉记者:“我每天下午来打两个小时乒乓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交到一帮好朋友。”
营口市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与方式,推广“菜单式”与“订单式”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辽河之夏”艺术节歌舞飞扬,“东北钢琴·诺的斯卡”音乐会琴声悠扬,“四季村晚”提升美丽乡村魅力值……文化品牌活动既提升了服务效率与精准度,也让公共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截至目前,营口市图书馆和鲅鱼圈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老边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站前区建丰街道、鲅鱼圈区熊岳镇综合文化站跻身国家特级站行列。
据营口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谭姝介绍,下一步,营口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将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继续跟踪监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
责编:王永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