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铭哲
你能想象吗,一枚小小的芯片嵌入农产品包装或标签中,即可全程记录生产、加工、物流等关键环节的数据。每完成一道工序,相关信息就会通过专用设备写入芯片,形成完整、可追溯的数据链。
以一袋大米为例:稻田位置、稻种品类、施肥用药情况、收割时间、仓储条件、运输路径……所有关键信息都会被逐一记录在芯片中。消费者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便可了解这袋米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
更重要的是,每枚RFID芯片都有唯一的身份编码,无法复制或篡改。“这就像给农产品上了‘防伪保险’。”开发这一技术的辽宁中农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长明补充,“现在市场上经常出现‘冒牌有机菜’‘贴牌土鸡蛋’,消费者难辨真假。有了RFID芯片,可轻松甄别真伪,建立起从‘田间到舌尖’的信任链。”
9月底,在阜新市高新区辽宁中农芯RFID数字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在建设。未来,更多智慧农业应用将从这里诞生,走向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园区主要生产农业RFID芯片及农业AI机器人等核心产品。我们不只是建一个工厂,而是在搭建一个从‘芯片’到‘场景’的农业智能生态。”邵长明指着规划图向记者介绍,“未来的农业是数据驱动的农业。RFID芯片虽小,却是构建农业数字链条中最基础、最可信的一环。”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缩写,是一种无须接触即可通过无线信号读取信息的电子标签技术。“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贴在产品身上的‘电子身份证’。”邵长明解释,“只要用读写设备靠近,就能获取里面存储的信息。”
除了核心的RFID芯片,作为农业智能生态的重要组成,产业园还在机器人领域发力。其配套开发的农业AI机器人,能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农业作业。比如,棉花采摘传统方式成本高、效率低,采摘期集中用工难。而机器人配备红外视觉系统,可昼夜不停识别成熟棉桃并精准采收,大幅提升作业效率。
农业AI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此,从畜牧检疫到土壤监测,多项农业AI机器人产品正在陆续开发。目前,项目已获得多份意向订单,预计2026年需完成8亿元订单交付。
“用新技术、新设备让智慧农业落地生根。”邵长明笑着说,“我们最终希望的,是让前沿科技,实实在在地凝结在每一粒米、一棵菜的生产中。”
责编:王永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