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接力——“我们替祖辈接战友回家”

  记者 张颖 栾溪

  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现场,庄重而肃穆。

  人群中,中国医科大学学生王艺钦的身影格外引人关注——他怀揣着曾祖父的照片与嘱托,以特殊的方式,替曾祖父迎接战友回家。直播屏幕前的胥东昊早已热泪盈眶,他的外曾祖父曾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长眠异乡70余年的老战友们“回家”了,外曾祖父一定会很欣慰。

  再见战友一面

  王艺钦将曾祖父的照片高高举起,他要让曾祖父亲眼看到,他牵挂的战友们回来了。

  “我的曾祖父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75年前他与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在激烈的战役后,很多人牺牲在了朝鲜战场,再也没有回来。这成了曾祖父一辈子的牵挂。”王艺钦一边说着一边轻抚着照片,语气中满是崇敬。

  “欲保国家无恙,必先护黎民安康”这是老人回国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家人也会时常讲起老人在朝鲜战场的往事。曾祖父曾在朝鲜战场上负过伤,脑中一直存留着一块弹片,可即便如此,他对战友的思念、对家国的赤诚从未减退。

  中国医科大学学生王艺钦(右一)迎接英烈回家 受访者供图

  “今天又有30位志愿军英烈回国了,我把曾祖父的照片带来,既是完成祖辈的心愿,帮他穿越时空,与他的老战友们再见一面。同时,也要让回国的英烈们看看,这沿街挂满的五星红旗是祖国对他们的惦念,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些抗美援朝的英雄,我们年轻一代的后辈也没忘记他们的付出和牺牲。这跨越75年的等待与迎接,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王艺钦说。

  王艺钦是中国医科大学大二的学生,他想通过学医,用医术守护更多人的生命。把祖辈保家卫国的信念,换成如今救死扶伤的行动。至于铭记和传承,他认为那从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去做。

  王艺钦在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做讲解员 栾溪摄

  做新时代“红医”传人

  与王艺钦一样,中国医科大学学生胥东昊在观看完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后,心情久久无法平复。他的外曾祖父侯少卿是位战功赫赫的老革命,十几岁便投身战场,历经渡江战役、淮海战役,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又义无反顾奔赴前线,用一生诠释了“离家怀揣报国志,归来惟留赤子心”。​

  胥东昊100岁的外曾祖父侯少卿 受访者供图

  他这种无私奉献,勇于斗争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整个家族。出生于2004年的胥东昊,从小听着外曾祖父英勇的故事长大。高考结束后,他选择了同样具有红色基因的中国医科大学的医学专业。入学后,多次参观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场馆里那一件件斑驳的文物默默无声地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

  中国医科大学学生胥东昊接受记者采访 栾溪摄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医科大学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委托为朝鲜战场培养了687名后备军医,学校将这些青年学生统一编为“军医期”。受到前辈们的影响,胥东昊说,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他要时刻铭记这份跨越时空的红医精神,要像“军医期”的学员们一样,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王艺钦同学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受访者供图

  仪式现场,当载有烈士遗骸的车辆缓缓驶过,王艺钦高举着照片与现场群众一同肃立致敬。这一场跨越时空的“迎接”,不仅是对烈士的告慰,更是两代人精神的接力——老一辈用热血守护家国,青年一代以专业力量接续使命,让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校对:史凤斌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