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果梨品质不稳定、卖不上价儿,咋办? 高胜阳有高招儿

  本报记者 蒋霏

  金秋9月,鞍山市千山区大屯镇东房身村的山林里,清甜梨香随风飘散。通往东房身村青草沟的道路旁,南果梨包装箱堆叠如小山,顺丰、京东、圆通的快递小哥忙着将装满南果梨的包装箱搬上货车,发往全国各地。这红火的产销场景,是青草沟有机南果梨合作社负责人高胜阳返乡创业10年,以“标准化”重塑南果梨产业的生动写照。

  2015年,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高胜阳放弃“铁饭碗”,回乡投身南果梨产业。消息传开,质疑声接踵而至。但高胜阳态度坚决:“家乡是南果梨主产地,儿时的梨香刻在心里。如今父母年老,家里的梨树也需要人照料。更重要的是,南果梨产量稀少、口感独特,刚摘时清脆,放一周清香,半月后带酒香,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创业首关就遇难题。高胜阳发现,南果梨产业长期受困于“品质不稳定”:“外地朋友说,这梨年景好时甜、年景差时酸,大小也没准头,不敢用来走亲访友。”他深入排查后找到了症结——果农为抢早上市,不等梨成熟就采摘,导致含糖量不足12%的“甜蜜线”,果实小、口感差,致使消费者信任度降低。

  “破局就得搞标准化!”高胜阳提出方案,却再遭反对:“摘晚了卖不出去咋办?”他不解释,拿自家梨园当试验田。采摘季里,他每天上山观察梨的成熟度,用测糖仪实时监测,哪怕别家梨已上市,也坚持等含糖量达标、果实足月再采摘。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他的南果梨因甜度稳定、口感饱满,不仅卖出了高价,还吸引到大客户主动上门。“事实摆在眼前,大家信了。”越来越多的果农加入合作社,跟着高胜阳守好“采摘关”。曾质疑他的种植户王大叔感慨:“以前怕摘晚了卖不掉,搞标准化后才知道,好梨不愁卖,去年我家5亩梨树收入翻了一倍多!”

  标准化不仅稳住了品质,更让南果梨身价倍增。高胜阳算了一笔账:过去靠经销商包山或上门收购,好年景时每斤梨的售价是2.5元至3元,差年景仅能卖1.5元至2元。推行标准化后,通过线上销售、精品包装,平均每斤梨的售价为6元至8元,礼盒装优质果更是卖到每斤十三四元。

  如今,合作社早已今非昔比。据高胜阳介绍,今年,南果梨预计产量260万斤,较去年略有增长;日销量从300箱增至500箱,中秋前夕有一两千箱。

  谈及未来,高胜阳规划清晰:“今年要扩建分拣车间,引入精准分级设备,把标准化延伸到分拣、包装环节。下一步计划开发梨膏、梨干等深加工产品,打造‘种植—分拣—销售—深加工’全产业链,让南果梨香飘更远,让乡亲们腰包更鼓。”

  10年间,从放弃“铁饭碗”的争议,到推行标准化受阻,再到如今产业红火、农户增收,高胜阳用实践证明,当初的选择值得。他以标准化为匙,不仅打开了南果梨的增收门,更为家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蹚出了新路。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