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徐勤 东软医疗磁共振研发负责人 本报记者 金晓玲 整理
开栏的话
“十四五”规划临近收官。回眸过去5年,每一个小小的“我”都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注脚,每一次努力、每一个改变、每一份期待,共同汇聚成辽沈大地的奋斗画卷。
今起,本报开设“我和我的‘十四五’”专栏,探访辽沈大地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以微观视角描绘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的可喜变化,讲述全省各地群众逐梦放歌的故事。记录奋斗的姿态,感受民心的温度,书写对幸福的向往,是为了更好地坚定前行。
创新研发是不断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每当一个难关攻克了,会感觉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快乐的。能为国家做点事儿,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叫徐勤,从事磁共振成像领域的科研和产品开发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现在是东软医疗磁共振研发负责人。
在国外完成博士后研究后,我先是进入外企工作。外企固然能提供大的发展平台,但个人的创新想法很难实施。而长期以来,最前沿、最核心的磁共振技术一直被国外品牌掌握,进口设备价格贵、维修难是困扰很多国内医疗机构的现实问题。
医疗装备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与百姓的生命安全紧密相连。磁共振被称作“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它就像拥有“超能力”的相机,能够拍下人体内部的清晰照片,对于多种重大疾病的诊断都有重要作用。
自主才能可控,自主才有普惠。“为国家做点事儿”的想法,在我的心里越来越强烈。2016年,我离开外企,加入东软医疗,和团队一道开启了圆梦征途。我们盯住磁共振的核心部件死磕发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如果把磁共振比作相机,其物理性质决定了它的快门天然地就比较慢,根据检查部位的复杂程度和覆盖范围的不同,检查用时动辄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要更久。这也是为什么检查时医生总会嘱咐患者“要保持不动”的原因所在。
针对这些痛点,我们团队用了7年时间,成功研发了国内首创的光纤谱仪和双能梯度。谱仪相当于磁共振的“大脑”,梯度是“发动机”,光纤谱仪和双能梯度能让磁共振更加聪慧智能、拥有更强健的体魄。
“十四五”以来,我们每年都推出一款甚至几款创新的磁共振产品。在我看来,科技创新并不高冷,所有的努力最终要落到“人”的身上。
2023年年底,搭载了更强“大脑”和“发动机”、核心部件完全自主研发的3T磁共振拿到上市许可,去年实现量产,现在已在全国诸多三甲医院“上岗”服务。对于患者来说,它的诞生不仅意味着检查用时更短、费用更低,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能够得到更早、更精准的诊断,可以抢出时间给予有效干预。
今年10月,我们发布了全域分子研究型磁共振,它能更精准地发现肿瘤的早期病变;计划在11月,多核磁共振首发面世,肿瘤、阿尔茨海默症等和代谢相关疾病的微观变化将无处遁形。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家中长辈因为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而几次走丢,全家出动满城寻找的场景以及那种担心和揪心,我至今都难以忘记。现在所做的工作让我有了一丝欣慰,很多即将迈入老年的群体,可以受益于咱们的科技发展。
回望这5年,我和团队小伙伴们一直感受着“做了点事儿”的小快乐,更加温暖,也更有力量。包括磁共振在内,包括东软医疗在内,我们国家的医疗装备产业飞速发展,百姓的获得感成色更足了。
记者感言
“种子”的力量
科技创新,绝非易事。谈及为何近年来能够突破不断、新品迭出,徐勤说:“我们一关一关攻、一题一题破,不动摇、不放弃,就像很早就把种子埋下去,然后不断用心培育,种子终会破土、萌芽、成长、壮大。”
如果说,技术研发储备是种子,那么,徐勤和他的团队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群体又何尝不是。
创新之道,惟在得人。国家对创新一以贯之的重视支持,让这些种子有了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丰沛的雨露,久久耕耘,才渐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生态之景,才有了最大变量向最大增量的转变转化。深深扎根,专注成长,每一颗种子都蕴藏着独有的奇迹,都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金晓玲)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