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爽 冯海英 本报记者 张霖
金秋时节,丰收季。在盘锦市盘山县羊圈子镇大羊村种粮大户杨忠英的稻田里,4台收割机往来穿梭,收割、脱粒一气呵成。望着眼前的景象,杨忠英难掩喜悦:“今年水稻收成好,亩产预估能超1400斤,加上稻田养蟹的收入,效益肯定错不了。想不到过去白花花、硬邦邦的盐田,现在能实现高产了。”
从小在羊圈子镇长大的杨忠英今年45岁,已经种了20多年地,此前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1600亩“盐改水”与“旱改水”土地的经营权。“今年这收成,让我更有信心了,用盐田改成的水田和其他村民种的水田比,一点儿也不差,旱田改的水田更不用说了。听了专家的建议施了有机肥,感觉土地改善了很多,盐碱控制住了。”杨忠英笑呵呵地说。
这一变化源于羊圈子镇“盐改水、旱改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盘山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王青杰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7.52亿元,整治规模大、工序复杂,但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羊圈子镇域内均为退海之地,地势低洼平坦,退海后的沙碱土形成天然盐田。“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没有淡水灌溉,找不到好的出路,村民只能靠卖盐为生。然而,盐田的无序开采与尾水排放导致氯离子超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面对这一情况,盘锦市从增加耕地面积入手,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进,将白花花的盐田改造为绿油油的稻田。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项目团队采用“二次洗盐+客土压碱+有机肥改良”综合治理路径,将土壤的含盐量严格控制在1‰以内。经过土地平整、排灌系统建设与农田生态修复,昔日的低效盐田和中低产旱地终于变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高标准水田。
“从2023年启动‘盐改水、旱改水’工程以来,羊圈子镇已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6823亩,其中旱改水8638亩、盐改水8185亩。”羊圈子镇镇长李论说,通过科学治理,目前已形成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种植模式,新增稻田总产量约2400万斤、河蟹养殖总产量约100万斤,和改造前相比,每亩增收800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农村土地价值。
从盐田到良田,从低产到丰产,盘锦“盐改水、旱改水”项目以实实在在的丰收,诠释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