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专访东港市委书记孙晓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东港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精准发力,谱写振兴发展的新篇章?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东港市委书记孙晓晖。

  辽沈晚报:东港市将如何打造全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海洋经济先导区?

  东港市委书记孙晓晖:东港市聚焦振兴发展“薄弱点”,扭住关键、精准发力。盯紧“三大短板”,进一步破题解题、挖掘潜力,打造全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海洋经济先导区。抓紧补齐县域经济短板,东港市将以优势海洋经济和特色农业经济为基础,紧抓新能源风口机遇,着力培育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文旅康养,壮大草莓、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六大百亿级产业。着力打造“食品加工强县”“清洁能源强县”“海洋经济强县”,加快跻身全国百强县;抓紧补齐民营经济短板,推行“找准问题、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确定时限”方针,以产业发展带动民营经济发展,优先支持本地企业融入产业链条;抓紧补齐海洋经济短板,推进海洋牧场、海参池塘养殖、海马养殖。积极发展海洋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互市贸易等产业,打造振兴发展“蓝色引擎”。

  辽沈晚报:在加快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东港将采取哪些措施?

  东港市委书记孙晓晖:东港将聚焦产业发展“着力点”,层层推进、纵深发力。加快构建符合东港实际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聚焦农转工,围绕海洋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等优势,符合东港实际,选择三到四个产业,完善上下游,打造全产业链,提升招商吸引力,将农业优势切实转化为工业优势;聚焦内转外,全力推进向北开放,推动丹东大东沟边民互市贸易区正式运营,探索打造与周边国家大宗商品贸易产业,实现发展格局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聚焦散转聚,推动“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模式,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实现主导产业由分散向集聚转变;聚焦低转高,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传统大包装向小袋休闲食品转变;从原材料加工向高端衍生产品开发,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聚焦旧转新,全力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中心渔港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本报记者 胡婷婷

PC版

辽宁日报社 主办 辽沈晚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