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乡土 肩头有担当——我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综述之三

  本报记者 王 坤

  “多亏专家及时指点,为我至少挽回3万元的损失。”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镇的蜂农孙宏民逢人便夸赞张大利。孙宏民饲养50多箱中华蜜蜂,年年都会出现蜂群越冬大量死亡的现象。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蜜蜂产业首席专家张大利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指导他开蜂箱、察查脾、看蜂群,就越冬包装、饲喂、通风等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为他解决了多年的蜂群越冬难题。

  “做蜜蜂的好医生和蜂农的贴心人。”张大利长期从事养蜂技术研究与推广,坚持深入全省各乡村提供养蜂技术指导服务,引领广大蜂农兴业致富。

  和张大利一样,在我省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涌现了一批服务标兵,他们积极参与新时代“三农”工作,以理论知识、科学技术、卫生服务帮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为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辽宁省畜牧业发展中心种蜂场位于兴城市觉华岛,张大利在这里工作了近30年,为国家保存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繁育西蜂良种,承担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近年来,张大利带领团队先后在葫芦岛、朝阳等地建立了十多个蜜蜂规模化饲养示范基地、3个蜜蜂授粉示范基地,每年开展蜜蜂授粉示范,推广中华蜜蜂活框养殖、高效养殖等技术,帮助蜂农增加收入。张大利说:“蜜蜂的养殖、生产技术性很强,要想成功,就必须掌握专业技术。我能做的就是为蜂农做好科学指导,让农民尽快富起来。”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辽宁省高级农业技师、鞍山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桂永帅最大的心愿是用科技支撑农业生产发展全过程,带领农民致富。拔穷根,得先扶志,桂永帅明白这个道理,他从高中毕业后,回乡致力于富硒农业的研发、生产、推广和技术服务,引领带动农民改变传统种植思维,由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做新时代的新农民。

  农产品销售是农民最头疼的问题,桂永帅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网络电商等销售渠道,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连接,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他还建立40多家富硒生产基地,培养百余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合作社及农民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每年创造产值8500余万元。

  心里有乡土,肩头有担当。锦州市中心医院创面修复科(糖尿病足创面中心)主任赵锦常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送卫生下乡,让乡村群众在家门口接受优质的诊疗服务,让贫困家庭重燃希望。

  锦州市黑山县农民张岩因患有糖尿病引发足底病变,赵锦下乡问诊时将他的病治好。多年来,赵锦为乡村农民义诊,有针对性地为糖尿病高危足人群制定全方位控制方案,对重点病患追踪治疗,使30%的糖尿病患者足部病症得到缓解。

  “民之所需,我之所为。”铁岭市新台子镇一位老人有身后捐献器官的意愿,铁岭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孙玉林了解情况后,上门办理捐献手续。作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多年来,孙玉林为3127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提供服务。孙玉林说,捐献者的善举给那些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作为一名服务这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孙玉林尽最大的力量守护这份善举和希望。

  孙玉林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开展送服务下乡、无偿献血、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等公益活动,送医下乡2000余场,受益群众近10万人,救助患者2800余人。

  “做一名打造扶贫新范式的有为青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本科四年级学生森巴提·叶冉以社会实践作为抓手,参与建立了学校第一个面向新疆的社会实践团队——“大爱吾疆”公益团队,走进新疆4个地区、7个县市、25个村(社区),以理论宣讲、试题调研、公益支教等形式,开展“共话家乡发展”“红领巾筑梦课堂”等多种活动。“大爱吾疆”公益团队支教时长达500余小时,受益学生达到7000多名。森巴提·叶冉组织大连理工大学及新疆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与边疆孩子开展长期的线上一对一帮扶,线上辅导总时长超1.4万小时。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我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以来,各界力量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的引领示范下,集结起来,形成合力,把党的温暖送到基层,让群众共享辽宁振兴发展新成果。

PC版

Copyright © 2021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