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地膜 一举多得

  本报记者  杨少明

  10月18日,在庄河市明阳街道肖泊村的一处花生连片种植区里,大连富沃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敬华一边领着农民起花生,一边不时俯下身子找寻着什么。

  一台花生收获机驶过,附着果实的花生茎秆整齐地斜伏在地垄两侧。肖敬华抓起一把茎秆,仔细端详着,面露喜色。他又操起一把铁锹麻利地挖开一段花生垄,把土拍碎了,用手指反复扒拉着土屑。半晌,他信服地抬起头说:“种了这么多年的覆膜花生,头一次看到茎根上、土层里没有地膜残留,这新型液态地膜真神奇。”

  肖敬华所说的“液态地膜”全名叫“甲壳素生物降解液态地膜”,是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与当地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和大连工业大学合作研发的科技成果,经过多年种植试验后,于今年在全市1200亩农田开展示范推广。

  肖敬华所在的合作社有3000亩耕地,他在农技人员的动员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出500亩花生地参加示范种植。

  5月中旬播种时,在示范种植区内,“液态地膜”盛装在植保机里,被均匀地喷洒到地垄上,“看着湿湿的地面,我当时心里还直打鼓。”肖敬华说,大约八九小时后,地表一厘米内就形成了一层稍有点硬的“土壤壳”,它的功能类似于“地膜”。随后的日子里,肖敬华没事就往地里跑,从出苗、开花下针到结荚,花生的生长过程一切正常,“直到今天收获,我一直在观察,地里再也看不到烦人的地膜了。”

  半天作业下来,肖敬华开始为记者算经济账:“使用液态地膜,每亩地地膜成本要比塑料地膜多四五十元,但它可让多个工序合并,作业效率提高了两倍多。亩产量与覆膜花生持平,但品质更好。还有,以前茎秆受农膜污染不能利用,而现在它们可以被加工成饲料,6亩地出一吨,每吨市场价达1200元。”

  “甲壳素全生物降解液态地膜集保温保墒、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优点于一身,120天内就能完全降解。全生物降解液态地膜属于农业农村部主推的一项替代技术,我们目前正就这一成果申报省相关科技项目及成果奖项。”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相关项目负责人曲长里告诉记者,“除了助农增收,最重要的是,它可有效解决农膜污染问题。”

PC版

Copyright © 2021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