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畔石庙子村 守陵人家的乡土记忆

浑河畔石庙子村 守陵人家的乡土记忆

  而今年过八旬的沈阳老编辑、老作家祝乃杰与家人团聚时,常常回忆自己的家乡——沈阳浑河岸畔的石庙子村。前些年,他特意带家人回老家看看,过去的旧屋已然消失,曾经的景物亦面目依稀,唯记忆恒存。那些老去、故去的亲朋,那些快乐、纯真的时光,想起那些人那些事,想起“我的家族我的家”,祝老先生会情不自禁地陷入久远的乡土回忆,那回忆里沉浸满满的光阴感动,令人心潮起伏,以致泪眼婆娑。

  老地方

  石庙子村祝氏人家为守陵人后代

  祝乃杰表示,祝家始祖原居长白山,姓萨格达氏,至六世祖束微额娶喜塔喇氏为妻。喜塔喇氏系显祖宣皇后之妹(显祖指爱新觉罗·塔克世,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顺治五年(1648年),追尊为显祖宣皇帝,努尔哈赤生母喜塔喇氏同时尊为宣皇后),故此被敕封为国戚。后随努尔哈赤征战到沈阳,天命元年为满洲正白第一旗驻防。

  努尔哈赤驾崩后,皇太极继位登基。天聪元年,皇太极钦封萨格达氏之子孙谓“姨娘子孙”,并于天聪三年奉旨守护努尔哈赤陵墓——清福陵(今之沈阳东陵)。所谓“姨娘子孙”有别于一般人子孙,是因为“姨娘子孙”家里生男即享有禄米,生女即有胭粉银子。此乃正白旗之特殊礼遇,也属八旗子弟的一种荣耀。

  萨格达氏家谱明确记载,祝乃杰是第十六代后裔。其曾祖父达凌阿福寿,留有三个儿子:祝崇吉、祝崇太、祝崇启,祝崇吉是祝乃杰的祖父。祖父留有四子四女,四个儿子中三伯年幼夭折,祝明振是祝乃杰的大伯,祝明江为二伯,祝明哲是祝乃杰的父亲,四个姑姑唯老姑健在,已年逾九旬。

  祝乃杰父辈三兄弟共有十二个子女。大伯家五个子女,大女儿祝桂春在十二个兄弟姊妹中居长,大儿子祝乃金在兄弟中行二,二儿子祝乃仁行四,另两个祝桂兰、祝桂玉在姊妹中为老三、老四;二伯家六个孩子,长子祝乃林为兄弟中的老大,二儿子祝乃清为老五,祝乃顺、祝乃龙为哥们儿中的老六、老七,长女祝桂芝为姊妹中的老二,祝桂荣为老幺;祝明哲仅存独子祝乃杰一人,在兄弟中排老三。

  祝乃杰的大伯祝明振、二伯祝明江一辈子都是农民,以种地为生。祝乃杰的父亲祝明哲年轻时曾在沈阳兵工厂学徒,工种为钳工,学成后成为技术工人,因无法忍受日本鬼子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得已返回农村老家种地,靠祖传的三亩地及园田维持生活,直到沈阳解放。1950年因解放后急需技术工人,祝明哲又重回工厂(沈阳中捷友谊厂)工作,直到1971年因公离世。大伯母、二伯母及祝乃杰的母亲均为家庭妇女,以操持家务为主。而今,父辈们全都过世了,他这辈儿十二个人中目前只剩祝乃杰、老弟祝乃龙,以及祝桂兰和祝桂荣两个妹妹。

  浑河岸畔踩蟹摸虾抓鱼的自然之趣

  顺治元年(1644年),部分正白旗人随顺治帝入关进了北京城,另一部分依旧留在沈阳,继续护守福陵,俗称“陵上当差”的一族。从那时起,祝家便在距皇陵仅五华里的浑河南岸的石庙子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石庙子村即成为祝氏的家乡。

  这个村落虽距福陵仅五华里,中间却有两条河流,除浑河外,其南端还有一条小河,村中人以大河、小河称之,大河既是小河之源,又是小河的归宿。从石庙子村上溯二十华里,有个村叫河夹心,因地势的缘故,浑河从这里向南岔出一个支流,该支流经干河子村折向西流,经石庙子村西又汇入浑河。小河整个流程二十余华里,但却有百余年历史,祝家就住在小河南岸。

  这里是浑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水量充沛,乃春种秋收的宜居之地。据祝老先生描述,那时的小河两岸林木茂盛,虽以杨、柳、榆树为主,但也杂生着山樱桃、山杏、李子、山里红等野生果树,更显得多姿多彩。每到春天,桃花红、李花白,鸥丽儿、铜嘴、黄雀等多种鸟雀飞跃其间,构成一个莺歌燕舞的大千世界。

  小河沿岸植被丰富,使得河水水质极佳。河中生长着多种鱼类和虾蟹,浑河鲤子更是闻名乡里。那时,石庙子村祝氏家族的弟兄亲朋,都把下浑河凫水当作一大乐事,戏水玩耍之余,更重要的是在河中踩螃蟹、摸虾。虾儿经不住孩子们的扑腾,纷纷跳出水面,人们用双手一捧,便会把虾儿攥在手中,然后掐去虾须,抓住虾尾送进口中,那个鲜劲儿就别提多美了!

  农闲时节,祝乃杰的大伯父祝明振常常带大家去小河捕鱼,用的是家里祖传的老抬网。祝明振先选河边有树丛的地方下网,绕着一墩墩的树根,来回拉几个回合,水桶里就盛满各样活鱼:鲤鱼、鲫鱼、鲇鱼、草鱼、白漂子、沙葫芦……应有尽有。

  有了这些鱼货,怎么享用很有讲究,一般家庭大都胡乱炖上一锅了事,祝家则不然,这需从祝明振精湛的厨艺说起。在石庙子村,祝明振是数一数二的烹饪高手,但凡村里遇有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大事情,他总会被请去掌勺。祝明振不仅刀功好,切出的菜有模有样,烧出的菜更是色香味形俱佳。尤其是祝明振的八大碗、四大件,更为乡亲们所爱,人称祝大厨。捕鱼回来,祝明振会精心把各种鱼都收拾干净,分门别类地放入盆碗中,再依据鱼的种类分别烧制:二斤重的鲤鱼红烧,大草鱼清蒸,白鱼、沙葫芦用盐渍后干煎,小些的鲤鱼、鲫鱼则做成一锅鱼汤……

  杀年猪、吃杀猪菜的鎏金回忆

  祝老先生说,孩提时代的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过年了,过年对小孩子来说,那是最盛大的节日,不知要好于过生日多少倍。过生日至多能吃碗面条加个鸡蛋,过年就大不一样了。“穿新衣过大年,杀年猪真解馋,手中还有零花钱。”这句顺口溜儿,的确道出了孩子们盼望过年的真实心理。

  俗话说二十七八,宰年猪、杀鸡鸭。杀年猪是祝家过年的一场重头戏。吃完早饭,大伯母将要杀的肥猪从圈里赶出来,关好院中的大门,院中央撒几把苞米粒。猪是贪吃的动物,它不知死亡将至,仍奔着苞米粒而去,就在它吃苞米粒的时候,年富力强的二伯父祝明江

  和祝乃杰的父亲祝明哲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三下五除二地将猪撂倒在地,立马牢牢地绑住它的双腿。猪在狂叫不止的当儿,已被祝明哲和二伯父死死地按在地桌之上。大伯母将接猪血的大盆放在桌边,盆里已盛好适量的冷水……不用一个时辰,原本活蹦乱跳满身黑毛的大肥猪,转眼间竟变成一个光光溜溜的大白条了。

  年三十儿的晚饭俗称年夜饭,寓有辞旧岁迎新春之意。年夜饭主角非大伯父祝明振莫属,大伯母妯娌仨则为大伯打下手,择菜、洗菜,收拾好备用盘碗等。因为杀了年猪,菜肴丰富是没得说的,一户二十口的人家,南北大炕餐桌摆上,堂屋中间放张八仙桌,专为长辈享用。七碟、八碗摆满三桌之外,另有全家最喜爱的主菜:白片肉、血肠、猪肉酸菜饨粉条儿。祝明振做的白肉血肠,堪称一绝。

  生活中的大伯父祝明振为全家族带来幸福和快乐,家政上也是一把掌舵好手。家族里的大事小情,他都与弟弟、弟妹们商量,但最后全由他拍板作主。祝明振为人处事精当、细致,待人接物朴实、憨厚,从不以言语伤害他人,因而在家族中威信最高,深得人们的信仰和尊敬。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祝家独特的家风:对内精诚团结,和和睦睦;对外从善如流,平等待人。

  祝氏守陵人家才子辈出

  石庙子村祝氏一门不仅人丁兴旺,且才子辈出。20世纪60年代,祝乃杰的亲叔伯兄弟姊妹中,共有三个人考取了大学。祝老先生记得1960年暑假,在同一天、同一时刻,乡邮政员同时把两份录取通知书送到石庙子村,一份是祝乃杰的,他考取了辽宁大学中文系;另一份是祝乃清的,他被大连工学院(现在的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录取。其后,祝乃龙在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武汉测绘学院(现并入武汉大学,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此外还有一个是祝乃杰的叔伯侄儿祝世源,他是祝乃杰祖父祝崇吉的亲大哥祝崇启的重孙儿,在四服之内。1960年,祝世源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1965年,祝乃杰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被分配到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任编剧,1972年调到辽宁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今春风文艺出版社)任文艺编辑。

  祝乃杰和妻子李凤英共生育三个女儿,大女儿在大学的学报编辑部担任编辑,二女儿是报社副刊的责任编辑,姐俩均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三女儿为日本东京农业大学的造园学博士,学成后回国在大学任教。

  三个女儿秉承着祝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建设着幸福美满的家庭,她们的另一半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子女们也都学业有成。

  眼下,祝乃杰和老伴都已步入耄耋之年,享受着儿孙绕膝、富足祥和的生活。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

PC版

Copyright © 2021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