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将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带入盛京

沈阳故宫在清代进行过多次改扩建——

乾隆将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带入盛京

传统的“和玺彩绘”

  

表现风景的“苏式彩绘”

  

表现人物故事的“苏式彩绘”

  “勾连搭卷棚式”殿顶与“苏式彩绘” 

  左图前面建筑为继思斋,其房顶从侧面看呈波浪形,这种具有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的房顶被称为“勾连搭卷棚式”。 上图是充满江南风情的“苏式彩绘”,与“和玺彩绘”形成鲜明对比。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提 要

  在清王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间,先后有四位皇帝东巡,进驻沈阳故宫(时称盛京宫殿)。或是为了守住先祖的基业,或是为了居住的便利,清王朝一直对沈阳故宫进行修缮和改造,国力最盛的乾隆时期,改扩建工程规模最大,将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引入盛京宫殿。所以今天的沈阳故宫建筑群风格多样,别致典雅与庄严宏伟相呼应,尤其是西所区域,展现的都是乾隆带来的江南园林风情。

  清帝东巡住在盛京宫殿

  关于清帝东巡的研究是涉及沈阳故宫(清代称“盛京宫殿”)历史文化的重要课题。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张国斌说:“院里的老一辈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这些成果大多收录于《清帝东巡》和《清帝东巡研究》两部专著当中。

  清顺治皇帝出生在盛京宫殿的永福宫,6岁时离开盛京后,就再也没有回到他生长过的祖屋,但他却是清帝东巡的首倡者。《清实录》载,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顺治对大臣讲:“……自登极以来,眷怀陵寝,辄思展谒……”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再次对大臣说:“但恭谒山陵,久切朕怀,有如以日为岁……”这句话是说,顺治皇帝想回家乡看看的心情急迫到了度日如年的程度。在顺治的心目中,相对于北京的皇城,盛京宫殿的老院子才是他真正的家乡,这种思乡之情很可以理解,然而当时的清王朝政局不稳,内有水灾,这位思乡青年终是没能如愿还家。

  清帝东巡,始于康熙皇帝。

  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皇帝首次东巡,此时距离顺治皇帝离开盛京已过去20多年。这当中,盛京宫殿虽然经过修缮,但是康熙并没有住在台上五宫的祖屋里,而是住进崇政殿前小厢房。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由于随行人员的增多,他除住在崇政殿前小厢房外,还住进关防佐领三官保家。这位三官保,是康熙皇帝新晋的宜妃郭洛罗氏的父亲,康熙东巡时也曾住在宜妃的娘家。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时,仍按前两次的成例驻跸。

  研究清帝东巡,研究者注意到,康熙东巡时在盛京宫殿内举行的活动每次都有变化,没有形成既定的制度,清帝东巡的各种活动到乾隆时期才成为定制,并为后代东巡的两位皇帝所遵循。

  乾隆皇帝在乾隆八年(1743年)首次东巡时也住进了盛京宫殿,但具体住在了什么地方,因为没有准确记载,争论较多。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次东巡,让乾隆皇帝感到住在盛京宫殿存在诸多不便之处,很快他就下旨扩建、改建盛京宫殿。

  此后,乾隆及嘉庆、道光皇帝又六次东巡,就都住在扩建、改建后的盛京宫殿里。

  东巡前要对 盛京宫殿改扩建

  张国斌分析清代对盛京宫殿进行持续修缮、改建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为解决东巡盛京时的驻跸行宫;二是满足清帝东巡时举行各种宫廷礼仪活动的需要;三是清朝历代皇帝为了彰显陪都盛京的尊崇地位,尊藏《实录》《玉牒》等宫廷档案。

  清入关后,盛京宫殿成了“陪都宫殿”,皇帝命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各派佐领一人留守盛京,管理皇家宫殿,这其中就包括对宫殿的维修。早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盛京工部就上报修缮清宁宫、凤凰楼、龙楼等建筑。

  从《黑图档》记载的情况看,到了康熙初年,盛京宫殿“……清宁宫前后廊柱已倾斜……柱下朽烂二尺”“凤凰楼、崇政殿、两翊门椽子已糟烂……”

  研究人员根据文献记载整理出了康熙年间对盛京宫殿的修缮表,维修持续时间从康熙三年(1664年)直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涉及盛京宫殿全部的早期建筑,但当时仅限维修、重建,也就是说,基本保持了皇太极时期的原貌。

  经过清王朝前几代皇帝的努力,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经济积累都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清乾隆皇帝四次东巡,加之乾隆本人好大喜功,除了对盛京宫殿进行日常维修外,还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改建和扩建工程。

  第一次扩建工程,是在乾隆第一次东巡时确定的方案——“修建敬典阁等处工程”。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年-1748年),新建了飞龙阁、翔凤阁、日华楼、霞绮楼,师善斋、协中斋,东所的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西所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等建筑,这期工程中新增的建筑,绝大部分属于行宫宫殿和收藏宫廷文物的楼阁。同时,这期工程还对清入关前原有的宫殿建筑进行了改造。比如,崇政殿南北两侧的八座阁、楼、斋,在名称、式样、体量、坐落等方面都两两对称,改变了以前长短不均、高低不等的随意布置。再比如,为所有的宫殿楼阁制作了由乾隆题写的满、汉文合璧的门额。经此改建扩建,盛京宫殿较以前更具皇家气派。

  第二次改建施行于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778年-1781年),即乾隆第三次东巡之后,主要是改建盛京太庙。乾隆皇帝命人拆除大清门东的景佑宫并将其移建到德胜门内路东新址,在其原址上修建新的盛京太庙。盛京太庙建成后,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四次东巡时开始投入使用,存放由北京送至的清历朝帝后谥册谥宝。

  第三次扩建是实施于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81年-1783年)的“文溯阁工程”,在乾隆最后一次东巡之前。这期工程在盛京宫殿西侧新建了文溯阁、碑亭、宫门、嘉荫堂、九间殿等160余间房屋,全部位于原有宫殿之西,包括南部以戏台为中心的单元、北部以文溯阁为中心的单元等,共同形成与原“大内宫阙”部分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西路建筑群,此项工程结束后,至清代末年,盛京宫殿建筑分布及外观面貌未再发生变化。

  乾隆以后的历代皇帝虽然也对盛京宫殿进行养护维修,但无论是工程规模还是维修频率都明显减弱。

  江南园林建筑风格走进盛京

  谈及清帝东巡对沈阳故宫建筑风格带来的影响,有研究人员告诉记者:“显而易见,乾隆时期将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带到了沈阳故宫。”沈阳故宫西所区域的扩建工程很有代表性,不仅年代较早,也别具一格。从时间上算,应是乾隆第一次改扩建时期。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庆对此做过专题研究。他介绍,乾隆年间,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参照江南园林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研究乾隆时期建筑特点,有学者发现一个现象,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起,乾隆有六次南巡,而大规模园林建筑也在这段时间内相继动工。

  如今,沈阳故宫西所区域由四进院落组成,其中最富特点的是第三进院落,即保极宫所在的院落。

  保极宫是清帝东巡时皇帝的寝宫,院中东西墙边有抄手游廊与前面的迪光殿相连。抄手游廊依山墙而建,把原来单调的墙体边缘空间软化,在光影的作用下,增加了空间的进深和弹性。中间有高于院落供皇帝行走的御路,御路两边设置了两处花坛,瘦石峭立,春夏季节芳草萋萋,整个院落的生活情趣和意境油然而生,与崇政殿建筑群庄重、严肃的格调形成鲜明对比。

  江南园林建筑风格还表现在抄手游廊装饰彩画上,大量采用了江浙一带被称为“苏式彩绘”的民间建筑绘画,这与正统的宫殿建筑绘画“和玺彩绘”截然不同。东西两侧游廊的檐下分别描绘了《二十四孝》《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故事,通过历史神话故事题材,再加上山水、翎毛、花卉、楼阁等装饰图案,雕梁画栋,增加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崇政殿等早期建筑以龙凤为题材的“和玺彩绘”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

  当然,这种江南园林建筑样式在盛京宫殿的引入,在乾隆第三次扩建的西路建筑群中也有体现。

  记者了解到,在康熙六下江南时,尚为皇孙的弘历曾随康熙一道南巡,一同住进了苏州织造府西花园。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弘历首次直观了解江南园林。弘历即皇帝位后,首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比他首次东巡的时间要晚8年,然而他还是在首次东巡期间便将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引入盛京宫殿的改造、扩建工程中来,从中不难看到江南园林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手记

  “继思斋”寓意 教育子孙守基业

  在沈阳故宫,有一座建筑与众不同,它建成于乾隆首次东巡之后,是清帝东巡时随行后妃们的居所,这座建筑便是继思斋。

  继思斋位于沈阳故宫西所建筑群的第四进院落中。从建筑东西两侧看,殿顶的琉璃瓦线如同波浪一般,术语称为“勾连搭卷棚式”殿顶。

  将东巡行宫的后妃居所修建得更加别致和富有趣味,这是乾隆的愿望。继思斋的建筑式样和内部布局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乾隆对江南园林的喜爱。

  不过,从历代清帝东巡时在继思斋的题诗中,可以看到作为清代帝王还有更深远的考虑。

  乾隆第三次东巡时的《继思斋题壁》中写道:“斋构陪都额继思,守成开创却殊施。守成不敢旷吾职,庶可无孤开创时。”乾隆第四次东巡时又赋《继思斋题壁》,其中写道:“祖宗思盖因创业,孙子思当在守基。创守不同同基业,继之敢不敬思之。”

  此后嘉庆皇帝两次东巡,虽然没有携后妃同行,却也两次在继思斋留诗,后一次诗名即为《继思斋示诸皇子》,其中有“勿忘今日训,永继昔年思,勖尔诸昆季,同心固本支。”教育后代子孙不忘祖先创业的艰难,守护好江山基业。

  从这些真情流露的诗作中分析,乾隆当年东巡随行的幼年皇子可能随同后妃一起住在了继思斋。

  学术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大学

  沈阳故宫博物院

校对:曹思洋

责编:李莹

PC版

Copyright © 2021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