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10万观众前来探访“神秘的西夏”

大连博物馆展出139件(套)西夏文物

逾10万观众前来探访“神秘的西夏”

褐釉缠枝番莲纹剔花瓷罐。

西夏彩绘“蒿里老人”木板画。

五侍女木板画。 本文图片由大连博物馆提供

  本报记者 郭 平

  古老的西夏文明之所以神秘,是因为由我国历史上的党项族建立的古老政权创造了包括西夏文在内的一系列灿烂文化,1227年被蒙古大军灭亡后迅即消失。由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大连博物馆携手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和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共同推出的“神秘的西夏——武威西夏历史文物展”,受到参观者高度评价,截至8月14日,已经有109616人前来探访“神秘的西夏”。

  被传言禁锢了近600年的文字

  “神秘的西夏——武威西夏历史文物展”在大连博物馆四楼大展厅展出。展览的起始部分是一座石碑,也就是西夏碑的图片和拓片。这件珍贵的文物原件现藏于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后世人们对于在我国历史上消失了的西夏文明的探访和研究正是由它开始。

  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在我国西北大地上曾经崛起过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大夏”政权,史称西夏,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与宋、辽及金鼎足而立,长达189年。公元1227年在蒙古军队的打击下,这个创造了辉煌而独特文明的王朝,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鲜为人知。

  时光过去了近600年,清嘉庆九年(1804年),我国著名西北史地学者张澍回家乡武威养病,一天与朋友共游城北清应寺(即现今西夏护国寺),他发现在寺院深处有一个亭子,四面被人用砖砌封得严严实实,张澍好奇地向寺里的住持打听。原来,当地人传言,亭内为前朝所遗镇邪之物,如果有人启封,就会遭到天谴。张澍一生致力于金石、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听到此说后求知心切,再三恳求并对天发誓,承诺如有灾祸由自己承担,决不连累旁人。

  寺中住持万般无奈,只得拆开碑亭封砖,大家看到里面有一块保存完好的黑色巨碑,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工整秀丽的方体字。张澍靠近石碑仔细辨认,原来,上面刻的文字形体方整、乍一看好像与汉字无异,但是细看却没有一个字能认得出,简直就跟天书一般。于是,张澍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砖全部拆除,这块被封禁了几个世纪的石碑终于全部显现出来。

  原来,碑的另一面刻有一些汉字,其中记载的建碑年款是“天祐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而“天祐民安”是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顺的第二个年号,张澍立刻意识到,碑正面所刻的不认识的文字就是灭亡几百年的天书——西夏文。

  西夏碑的发现不仅使一个重要文物重现于世,而且使消亡的西夏文字为世人所知。

  西夏制瓷技艺出色

  “神秘的西夏——武威西夏历史文物展”的展品涉及古老西夏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彩绘“蒿里老人”木板画、彩绘武士木板画用墨线描绘画面轮廓,绘画线条流畅,人物形象逼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西夏老者和威风的西夏武士形象,让人们对于那个消失了的文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展品中还有一件五侍女木板画,正面绘有五侍女图,面皆左向,右4女梳高髻,着色彩各异交领窄袖长衫,梅花纹饰。左1女披发,着圆领窄袖长衫。5女并列,动作分别为捧奁盒、端托盘、执拂尘、背包袱、肩披巾。据史载,西夏女性流行梳高髻,在高髻上着花饰或笄簪钗,李元昊的妻子野利氏就喜爱“金起云冠”。这件文物为西夏的这一风情提供直接例证。

  展出的西夏文物中还有一些钱币、银锭和买地券。展出的钱币出自西夏时期的货币窖藏,经过破解,上面的西夏文字为“福圣宝钱”“大安宝钱”。此次展出的银锭是1987年出土于武威东大街的西夏窖藏,为国家一级文物,上面刻有西夏文的“李铺记”“赵铺记”字样。

  此外,展品“褐釉缠枝番莲纹剔花瓷罐”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西夏瓷器的装饰技艺主要是剔花和刻花,先在瓷罐上施一层褐釉,再拿剔刻刀剔掉多余的部分,最后呈现出来的部分给人一种浮雕感,反映出西夏高超的制瓷技艺。

  人们通过契书中“用银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的文字分析,在西夏社会经济中存在用银两来购买土地的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白银广泛运用于西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校对:李莹
责编:窦志坚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