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元素的欧洲之旅

  核心提示

  《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从宏观上梳理中国艺术及其思想在欧洲传播的图景,是中国元素影响欧洲艺术潮流的历史呈现,为探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互鉴,提供了难得的文本参考。

  中国元素影响欧洲艺术潮流

  中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其文化艺术不仅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对于遥远欧洲的影响也不可忽略,欧洲大陆上刮过几百年的“中国风”。欧洲人曾经推崇、效仿中国艺术,将中国元素直接运用到与艺术相关的创造活动中。“中国风”在历史上之所以深刻地影响欧洲,这和中国当时强盛的国力有着紧密联系。

  《中国风:13世纪—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以下简称《中国风》)一书作者佛朗切斯科·莫瑞纳博士,是意大利艺术史学者,长期致力于远东与欧洲跨地域文化交流研究,除了本书之外,还出版相关著作多部。“中国风”(Chinoiserie)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就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一般认为,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这一事件,是中国风在欧洲兴起的主要标志。而中国风这一学术术语,则在19世纪才得以确定,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

  “中国风”(Chinoiserie)是欧洲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人印象中,中国是一个遥远、神秘、富裕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中国风》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前两章,主要概括13世纪末到17世纪,中国风在欧洲的诞生和早期传播。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中国风在欧洲盛行的场景,并且按照欧洲的历史与地域,分别介绍中国风对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书中讲到,中国风对于欧洲的丝绸、陶瓷、园林建筑、绘画、出版等各个领域,其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这在各种文献和实物中,充分得到了印证。

  丝绸之路打开中国陶瓷之旅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正是通过这条要道,中国的丝绸、陶瓷以及各种工艺品传到了欧洲。丝绸和陶瓷的做工之精致、纹样之精美,让欧洲的上流社会羡慕不已。14世纪意大利卢卡地区的丝绸织品,就出现了凤凰的图案。众所周知,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吉祥鸟儿,代表尊贵和权力。而凤凰在当时的意大利,显然没有这样的文化寓意,他们仅从视觉欣赏的角度认为,这种鸟十分好看,故在丝绸织物生产中,广泛采用了凤凰的图案。当时不仅是意大利,其实在整个欧洲,对于中国艺术的认知,想象的成分居多,可认知是零碎的,有时也是荒诞的。这不难理解,当时中国和欧洲尽管有商贸交流,但来过中国的欧洲人毕竟只是少数。中国风在欧洲的传播,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从模糊到清晰,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之旅。

  陶瓷,是古代中国呈现给世界的艺术“大餐”。和中国丝绸一样,陶瓷也深受欧洲人的喜爱。欧洲人不仅效仿中国陶瓷的制作工艺,在陶瓷外观设计和图案方面,中国元素也显而易见。16世纪的欧洲,意大利的陶瓷制作工艺已经走向成熟,1515年至1530年威尼斯生产的陶瓷,就采用了青花纹样。不仅如此,在意大利著名画家贝利尼的油画《诸神之宴》中,神仙们使用的器皿就是中国瓷器,且瓷器上是显眼的青花纹样。同样在16世纪,“美第奇瓷器”朝圣者双系钮壶上,不仅是中国风青花纹样,还有松树、仙鹤、山石,而这些都是中国文人热衷描绘的对象,此外,绘制技法很显然也来自中国文人画之灵感。

  在葡萄牙,16世纪至17世纪生产陶瓷时,陶艺师们用白色锡釉为底,绘蓝色珐琅,也效仿中国青花瓷纹样,图案中有草木、石头、人物,满满的中国风。荷兰在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早期,加工生产的中国棒槌瓶、瓷盘等等,图案虽然升格为彩色,但图案表现的内容,依然是中国的龙、竹、水牛等等。可以这么讲,欧洲13世纪至19世纪的陶瓷艺术,中国元素直接又直观,从制造工艺到设计与图案绘制,和中国本土的陶瓷近乎“撞车”。中国陶瓷艺术之所以受到欧洲如此强烈的认可和喜爱,这表明当时中国制造和艺术水准,是领先于世界的。

  园林绘画掀开中式生活想象

  园林建筑是中国艺术的又一大特色,中国园林建筑对于整个欧洲园林建筑的发展,影响至深至远。可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欧洲诸多中式园林建筑,受到战争、气候和城市扩建等影响,很多都不复存在。从现存的中式园林建筑来看,欧洲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其推崇备至。在英国,中式园林建筑颇为流行,其中最早的中式园林建筑修建于1738年。这座园林建筑,坐落在树林之中,有天人合一的意味,该园林建筑墙面上的图案以及窗户的风格,和中国园林建筑如出一辙。

  英国人不仅效仿修建中国园林建筑,还对中式园林有很多规划和预想,其中《邱园中的建设设计》一书的版画插图中,规划中的园林建设就有中国的尖顶多层宝塔。对于中国多层宝塔的描绘,多次出现在欧洲出版的各类书籍中。再如《法国博内勒的中国风园林》一书中,不仅绘制了中国园林规划的平面图,还对中国园林进行细节“复盘”,亭台、假山、河流、小桥、小船的描绘极为生动。欧洲现存的中式园林建筑中,德国皮尔尼茨城堡花园中的中式宫殿、波茨坦无忧宫中的中国茶室,瑞典卓宁霍姆宫中的中国宫,俄罗斯皇村中的中国桥梁、吱吱咯咯塔等,从建筑外观到室内装饰,中国艺术元素极为强烈,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

  13世纪至19世纪的欧洲,不仅器物方面的中国元素凸显,对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再现,在各类美术作品中均可看到。如本书的封面图,就是欧洲人对中国生活的遥想。这幅画是法国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生产的挂毯“中国皇帝”系列作品中的一幅。这幅作品中,尊贵的皇帝和欧洲远道而来的客人,以地球仪为中心,探讨天文地理之妙,人物的背景是中国的宝塔和楼阁。法国画家华托的木板油画《中国风场景画》,构图借用中国画的长卷形式、散点透视,人物中的面孔尽管以欧洲人为主,可不乏中国的孩童和老人。再如法国画家布歇为皇家挂毯厂创作的彩色画稿《中国皇帝君临》《中国集市》《中国园林》,画面都是欧洲人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想象性描绘。

  18世纪意大利对中国故事的绘画表现,则显得更有中国范儿。艺术家马萨在木板上画的作品,描绘手法是中国线描,人物也完全是中国人的形态和面庞。画面上,中国贵妇人和孩童,在户外的河边游玩,中国独有的亭台和桌椅板凳,画得栩栩如生。在意大利维希家族的城堡中,现存的三对木板上,竖式的六幅彩色画稿,从画面构图到人物的生活场景,充溢着中国元素。若不细看,还以为这些作品出自中国画家之手。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进入18世纪之后,欧洲和中国的交往增多,对中国的了解也更为深入。欧洲人在绘画创作中,对于中国风的表现也更为精准和生动。

  13世纪至19世纪中国风刮过欧洲,对欧洲艺术从造型技法到思想取向产生的影响极为广泛。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风吹过欧洲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中国风》一书梳理中国风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其脉络整体上是清晰的,但对中国风在欧洲传播的成因分析,还显得单薄些。

校对:杨 旭
责编:杨东溟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