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辽宁实践|“三农”新篇落笔劲 千里沃野仓廪实

“三农”新篇落笔劲 千里沃野仓廪实

——关于辽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报告

  本报记者 李 越

  题记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三农”工作,2018年9月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作出了重要指示。2022年8月,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实现这一目标,做好“三农”工作是重要内容。辽宁牢记嘱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聚焦产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精耕细作打造现代农业“金扁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水平连年提高。

  金秋时节的辽沈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建平县榆树林子镇下窑沟村的果蔬大棚里,红艳艳的西红柿缀满枝头。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番茄之乡”。

  几百公里外的台安县雅化村,集中连片的宿根花卉种植基地内,盛放的“福禄考”花随风摆动,芳香四溢。这个默默无名的小山村,因这“一朵花”,成为省级“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示范村。

  再看辽东,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山好水好气候好,瓜果梨桃甜又香。因靠近鸭绿江风景区,这里的村民吃起了“生态饭”,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14.8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近1.2万个行政村,如一朵朵欢腾的浪花,在时代大潮中奔腾向前。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全景图,正在辽沈大地上生动铺展。

  “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当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开启,“三农”工作重心也发生了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能否实现辽宁的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事关老乡们的权益和福祉,更事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进程与质量。

  站在新起点,如何完成新跨越?省委、省政府立足全局,提高站位,跳出辽宁看辽宁、跳出“三农”抓“三农”。2020年,省委主要领导在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上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此后,在相继印发的“十四五”规划建议说明、“十四五”规划纲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乡村振兴都是“宏伟蓝图”上的重要一笔。

  近两年来,辽宁立足打造“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围绕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等,扎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去年,全省84万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1070元,同比增长1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7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6元。

  守底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我省84万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15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1791个贫困村全部销号。

  千年梦想,一朝成真,但这绝非终点,而是新起点。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帮扶……我省积极巩固来之不易的“战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秋日的早晨,唐天禄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打扫卫生、牵牛赶鸡、投喂饲料……农家小院变得热闹起来。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儿子和儿媳无法外出务工,岫岩满族自治县红旗营子乡脱贫户唐天禄一家六口的收入锐减,面临返贫危险。当地监测员在走访中了解到唐家的困难后,协调安排唐天禄的儿子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并扶持他家发展庭院小产业项目,养起了30头猪和100只鸡。大半年过去,唐天禄一算账,家庭收入不仅没减少,还比去年多了。他逢人便夸:“要不是国家的政策好,哪有现在的好日子。”老唐说的好政策,就是防返贫预警监测动态帮扶机制。

  岫岩县的动态监测工作,正是我省织密“防贫网”的具体举措。“过渡期内的主要任务,仍是做好预警监测。”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优化排查和申报机制,实现动态清零。强化住房、饮水、教育等政策帮扶,落实好医疗、产业、就业和社会帮扶,仅在去年就帮扶7999户17551人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培育脱贫地区的“造血”机能,辽宁全面落实,精准发力。

  侍弄榛子园、经营葡萄园,如今,宽甸满族自治县青椅山镇碱厂沟村村民刘艳的生活充实而忙碌。过去,因给丈夫治病,她拉下不少饥荒。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她家开始搞多种经营,实现多点增收。“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强!”刘艳由衷地说。

  持续提升脱贫人口的增收水平,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发展到人到户产业帮扶项目,确保每户参与2个以上。我省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帮扶,2021年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020个,覆盖脱贫户和防返贫监测户22.9万户,受益人口达52.2万人。

  既要守住个体脱贫户不返贫的底线,又要聚焦聚力基础薄弱的脱贫县,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持续缩短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此背景下,我省确定了17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出台涉及14个方面的支持政策,大力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

  有力的“政策之手”,托起脱贫人口“稳稳的幸福”。

  强产业

  “乡村振兴是一个奋斗过程,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丹看来,凡是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坚实的产业基础不可或缺。而发展产业,离不开当地的资源禀赋做基石。

  8月的营口,正赶上海蜇采收旺季。来到盖州市西海街道西河口渔业村,作业的渔民,正热火朝天地将鲜活海蜇运输上岸,并在现场完成分割及部分加工。“得益于丰厚的海蜇‘家底儿’,我们这个曾经靠吃返销粮的小渔村,年人均收入已突破1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宫长利说。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省围绕“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调优农业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因地制宜明确重点发展方向,推进农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形成都市现代农业、精品设施农业、优质果品业、畜牧水产业等优势区,建设了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台安县,畜牧养殖产业有历史、有规模。为发挥规模和集聚效应,台安县全力打造高新农业产业开发区,吸引相关企业入园,持续做大做强“肉盘子”。

  在辽宁台安高新农业产业开发区核心区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九股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井食品有限公司等45家企业,园区实现了饲料加工、种鸡(猪)孵化、订单饲养、企业屠宰、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的闭环发展。

  “这里平均每天发出200辆左右冷链车。”站在园区大门口,台安农开区经发统计科科长郑杨语带自豪,“农开区的一只鸡,可以被加工成200种产品,同时园区内的企业还不断对标市场需求,研发推出适合大众口味的速冻食品,产业链条在不断抻长,价值链在不断提升。”

  “如今,我省已围绕粮油、畜禽、饲料、果蔬、水产五大产业打造起全产业链,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品牌化方向,不断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再进一步。”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强,农民富。

  金秋时节,正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红袍李子”的成熟季。在大石桥市周家镇,成片的李子树上,鲜艳欲滴的果实压弯了枝头。一场电商直播下来,近10万斤李子全部售罄。

  周家镇周家村,因种李子鼓起了钱袋子。“村里牵头成立了合作社,生产标准更规范了,产量和售价更稳定了,咱们的收入更有保证了!”周家村村民马振家对记者说。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我省以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断发展全产业链和符合乡村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扩宽产业振兴大通道。仅在去年,全省便新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0个,37个县(市、区)建设了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达到15个,新增4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4%,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同比增长17.3%。

  提“颜值”

  人居环境“细梳妆”,美丽乡村入画来。

  行走在辽沈大地,东西南北处处景。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嘉禾村,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工程焕然一新,新型乡村景观引人入胜;盘锦市田家街道大堡子村,“大树进村、果树进院”工程,确保了这里夏有葱绿,秋有硕果,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牌子分外抢眼;义县七里河镇西后台村,户户实施垃圾分类减量不出院,靓了环境,美了乡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场硬仗。

  我省在近年来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坚持分类推进原则,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走向“洁净美”。截至目前,全省村内路网全部完成,主干道照明设施全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景象成为历史。

  “过去农村常见的柴草堆、垃圾堆、粪堆再也看不见了。自从搞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干净了,苍蝇、蚊子少多了,全村环境那是大变样。”大连金普新区登沙河街道丛家村村民王洪霞,用“倒吃甘蔗——节节甜”来形容如今的幸福生活,也道出了广大老乡的心声。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辽宁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后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在系统治理、长效治理中实现乡村环境的持续改善。

  “随着全省村庄面貌全面提档,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标准也从‘示范’升级到了‘宜居’,其内涵也愈加丰富。”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进一步细化完善了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从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内环境整治、农村户厕建设、村庄绿化美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乡风文明等九大方面,明确了36条建设细则,创建美丽宜居村。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创建了2367个美丽宜居村。

  美丽宜居村创建,在推进环境升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泛舟戏水迎清新之风,垂钓采摘享丰收之喜。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南亮子村,游人在这里尽享生态之美。近年来,南亮子村依靠良好的生态资源,建成集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特色民宿于一体的依湾农家生态旅游区,广大村民不仅“住”在景区,还在家门口吃起“旅游饭”。

  像南亮子村一样的美丽宜居村“阵容”不断扩大,今年,我省计划再创建1000个美丽宜居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

  稻菽千重浪,硕果满园香。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校对:李莹

责编: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