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背后,那些动人心魄的真实

  孟泰正在维修设备。(资料图片)

  电影《钢铁意志》高度还原了孟泰当年的工作场景。

  本报记者 谭 硕 商 越

  《钢铁意志》的镜头里,一段围绕新中国第一炉铁水诞生的故事吸引着观众走进影院。镜头外,那段真实的故事又是如何?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如何炼成的?刘烨、张国强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有着真实的人物原型?孟泰、王崇伦等人为何能成为全国劳模?答案,就在历史中以其本来的样子存在着,如钢铁般强韧,如铁水般炽热,并鼓舞着一代代人继续前行。

  半年炼出第一炉铁水

  鞍山,这座因资源而逐渐形成的工业城市,对于全国建设意义重大。1949年初,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出电令:“鞍山的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鞍山钢铁公司自1948年12月成立之初,就肩负起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迎接新中国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使命。

  “当时的厂区真的是破败不堪,到处是一人高的荒草和被破坏的散落各处的设备、配件等,从当时的老照片看,很难相信在半年时间内能炼出第一炉铁水,他们面对的困难是不可想象的。”鞍钢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孙涛介绍。

  鞍钢要恢复生产,炼铁成了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如果不把炼铁恢复起来就没有铁水,没有铁水就不可能去炼制钢材,所以首先就要修好2号高炉。电影也是从这里开始说起。作为一名老鞍钢人,鞍钢党委原副书记王延绵也参与到电影《钢铁意志》创作中,他的工作是尽可能地真实呈现当年的场景。

  王延绵介绍,在恢复炼铁厂的时候,整个鞍钢都在做恢复工作。直到1949年6月27日,第一炉铁水炼出,到7月9日举行开工大典,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生产,也让大家看到了未来。

  忙碌的生产中,鞍钢不断涌现出劳模,大家熟知的孟泰、王崇伦从这里走出,并在电影《钢铁意志》中以真实的名字呈现在银幕上。

  正是这种不畏艰险如钢铁般强韧的劳模精神才让2号高炉流淌出铁水,如铁水般炽热的激情也流进了更多人的心里。

  劳模孟泰“寻财挖宝”

  电影《钢铁意志》中有一段孟泰翻捡废铁堆回收零件,并用双手蘸上玻璃粉除锈修复零件的感人镜头,当年孟泰同工友们跑遍厂区,挖掘、收集、修复器材,建起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他带动大家献交器材,在鞍钢全面恢复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一份《冶金工业部关于任命孟泰等三人职务的命令》中,记录了因这些特殊贡献,冶金部1957年任命孟泰担任炼铁厂副厂长的往事。

  鞍山解放后,鞍钢回到人民手中。但当时的厂区一片荒凉,生产全面瘫痪,有外国专家断言:“这里只能种高粱,恢复生产至少需要20年。”

  要恢复鞍钢生产,首先要解决物资极度缺乏的困难。孟泰开动脑筋,夜以继日地在厂区内掘地三尺“寻财挖宝”。他跑遍几十里厂区,抠备件、扒铁堆,小到螺丝疙瘩铜线头,大到几十斤上百斤的管件水门,只要有点儿用场,他都不放过,手提肩扛往回弄,手擦破了,脚冻伤了,他也从不叫苦。在老英雄孟泰的倡导下,党组织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献交器材运动,数千鞍钢职工肩扛、担挑、车推,带着各种零件纷至沓来,队伍从厂区一直排到几里开外。

  大家捐献出的零件解决了眼前急需,还建立起享誉全国的“孟泰仓库”,其中好多都是有钱也没处买的关键零件,满足了恢复3座高炉的需要,没花国家一分钱。1949年6月27日,整修一新的2号高炉正式点火,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鞍钢人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外国专家口中2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

  “感觉父亲还在,看过电影后真的是彻夜未眠。”孟泰的女儿孟庆兰说。在她的眼中,平日和蔼可亲的父亲,每次说到自己的工作,就一脸严肃,容不得开半点儿玩笑。有一场抢救设备的戏让人印象深刻,当时孟泰能够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勇气”。孙涛说:“孟泰当时是负责配管工作,管水和风,面对危险,能够沉着冷静,为了保护设备挺身而出,这种精神太难能可贵了。虽然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孟泰本人,但孟泰的故事在我们所有鞍钢人的心中,成为一种力量,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支援三线“全家进渡”

  据统计,1949年我国全国钢铁产量为15.8万吨,到1960年达到了5241.8万吨,这期间,鞍钢成为全国钢铁行业的脊梁,并以代培人才、技术输出、援助建设等方式支援着全国的钢铁建设。

  “如今,在四川攀枝花,你依然可以听到很多人说着鞍山方言。当年很多鞍钢人为支援三线建设,立业、成家。据当时负责人员调度的鞍钢工作人员统计,前前后后一共有12万人去全国各地支援钢铁工业建设。”王延绵介绍。

  “三线建设”是我国上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鞍钢在三线建设中,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和设备,并在祖国的西南、西北支援建设了很多钢铁厂,如马钢、武钢、唐钢、水钢等。

  “全家进渡”,鞍钢博物馆中的一份1972年的干部介绍信的备注上,记录着当年一名叫杨桂珍的鞍钢职工调往渡口四〇公司时的情景。

  这样的故事在鞍钢支援三线建设的过程中数不胜数。仅1965年,鞍钢就派出了14349名职工支援包钢、白银、武钢建设。

  在鞍钢博物馆挂着一张油画,画中,火车停在站台上,一群年轻人带着大包小裹的行李,在站台上与家人、工友告别,不远处,一幅红色的横幅上写着“大力支援武钢建设”八个大字。这一刻不仅定格着历史,更传递着时代的记忆。充满激情,不畏艰险,拼搏奋斗,并延续到今天。如今,鞍钢发展成为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产品销售覆盖全球,并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鞍钢”成为享誉世界、备受信赖的企业品牌,未来之路,也将因有这些值得铭记的历史而走得更有力。

校对:杨 旭
责编:窦志坚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