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出画成舞

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出画成舞

辽博以“文物+艺术”等创新载体讲述中华传统文化、辽宁文化之美

  一段古典舞演活了千年古画《簪花仕女图》。

  本报记者 杨 竞 文并摄

  核心

  提示

  11月20日晚,沈阳歌舞团创排的以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为蓝本的古典舞《簪花仕女》亮相央视综合频道《诗画中国》栏目。

  《簪花仕女》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让观众跟随辽博副馆长董宝厚——展卷人的视角,用汉唐舞还原画作中人物,在诗舞乐合一的氛围中展开叙述,对话国宝,让画中人物跃出纸面,展现了大唐的气韵生动。节目开播后引发热议,观众在充分领略中国服饰文化、礼仪之美的同时,也对拥有众多珍稀宋元书画藏品的辽宁产生了浓厚兴趣。

  每一个场景都带有浓浓的大唐韵味儿

  唐代画师周昉创作的《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6名唐代贵妇踏青赏花的情景,相传是为数不多流传至今的唐仕女标本型作品。画中人物线条圆润、色彩浓郁,颇具大唐风采。画上共描绘6名丰颊厚体的贵妇,她们云髻高耸,顶戴的折枝花朵皆不相同,脸上又晕染娥眉,衣饰华丽,身着低胸长裙,外罩薄纱,显出半透明的质感。

  “大家好!我是开卷人董宝厚,云想衣裳花想容,鲜花不仅装点了自然,还要点缀古人头上的风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幅著名画作,就是传为唐代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作为开卷人,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走上舞台介绍《簪花仕女图》。

  徐行的风雅、广袖的舒展、眼波的流转,瞬间展开春意盎然的千年画卷。舞蹈中,演员翩翩起舞,轻盈如飞、柔美舒畅,如唐代仕女们在幽静的庭院中,捕蝶,赏花,若有所思,《簪花仕女图》里描绘的5名头戴簪花、衣着华美的仕女和一名举着扇子的侍者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形展示得活灵活现,观众在感受雍容自信大唐气度的过程中,仿佛被带回到那个大唐盛世。

  虽然台上只有6分钟的表演,但如何解读好这一幅画作,让画中的人物“活”起来?沈阳歌舞团舞蹈演员郑海燕说,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这个舞蹈的神韵,这个神韵就是巍巍大唐、泱泱大国的自信。

  《簪花仕女》编导、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副教授张杏说,创排舞蹈《簪花仕女》的最大难点,是年轻演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今年7月,她刚到沈阳就对演员进行了中国汉唐古典舞课程训练,带领演员阅读唐代文化的书籍、欣赏唐代代表性绘画、雕塑等,并请辽博专家对演员进行多次培训,让演员对唐代文化和《簪花仕女图》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在舞蹈排练中,每一个动作细节都经过多次修改与细致打磨,舞蹈画面就像一幅古画,每一个场景都带有浓浓的大唐韵味儿。因为“簪花”是这幅名画的独特之处,在创排的过程中运用中国汉唐古典舞这样的舞蹈语言,将“闻香识人”等一些历史典故设计放在里面,勾勒出一个动人的美妙意象。

  让辽宁众多名画“活”起来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除了《簪花仕女图》,还有《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等享誉中外的传世唐代书画,为何选择以《簪花仕女图》为创作背景,通过舞蹈让文物“活”起来?沈阳歌舞团团长窦强说,经过与有关专家多次研讨决定,认为《簪花仕女图》艺术表现力更强、更富于挑战性,更能舞出唐朝仕女的优雅美丽与自信,更能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如何回望历史,与千年前的辉煌盛世深情回眸、深沉对话?窦强说,首先舞蹈《簪花仕女》从多个细节对《簪花仕女图》画作进行了高度还原。演员的服装,是根据《簪花仕女图》的高清扫描图,进行颜色和图案的细致比对后进行的还原;《簪花仕女图》中的“标志物”为5名贵妇头顶的芍药、荷花等5种硕大的簪花,造型师据此用绢手工制做了5种簪花,力求每一片花瓣、花叶都还原画作。除了朱红色的服装、高耸的云鬓和硕大的簪花,舞蹈还高度还原了《簪花仕女图》中的扮相。画作中仕女们都是斜刺向上的“蛾翅眉”,为了还原这个小细节,演员需要刮掉眉毛重新造型,为此她们刮掉了自己心爱的眉毛。

  如何尽显仕女窈窕婀娜之态,赋予作品鲜明夺目的美感?她说,之前她们有的跳芭蕾,有的跳民族舞,汉唐舞的发力方式和其他舞蹈不同,头上的发髻约3.5公斤重,要在舞中“倾倒”,在“倾倒”中舞蹈,这些都需要很好的控制力。

  目前,《簪花仕女》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全国总决赛。为了在决赛中更好地展示舞蹈《簪花仕女》的魅力,沈阳歌舞团的演员从央视录制节目回沈后,又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之中。

  谈到此次《簪花仕女图》亮相央视,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簪花仕女图》是为数不多的流传至今的唐代仕女图,在《诗画中国》栏目中,通过舞蹈的形式再现盛唐风韵,让画“活”了起来。近年来,辽博在“唐宋八大家”“和合中国”展览中与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歌舞团等院团合作,通过艺术形式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动”起来,同时也生动体现有国宝、有历史、有文化的辽宁形象。下一步,辽博将系统挖掘馆藏文物的内涵,推陈出新,用“文物+艺术”“文物+科技”等方式,让人们在体会经典文物之美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