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辽宁抗战戏剧品牌

在“聚焦辽宁‘六地’抗战题材戏剧的开掘与表达”研讨会上,与会者提出——

精心打造辽宁抗战戏剧品牌

  沈阳音乐学院创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获得了“全国优秀民族歌剧”荣誉奖牌。

  《天算》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根据我省儿童文学作家薛涛小说改编的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获文华大奖。

  辽宁芭蕾舞团创排的芭蕾舞剧《八女投江》荣获文华大奖。

  话剧《凌河影人》荣获文华大奖。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抗战题材戏剧一直是当代戏剧创作的热点,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曾经历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如何在尊重历史与还原历史中进行深入的开掘与新的表达是辽宁抗战题材戏剧创作所面临的课题。近日,在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辽宁艺坛”上,评论者和创作者以“聚焦辽宁‘六地’抗战题材戏剧的开掘与表达” 为题,针对如何突破抗战戏剧创作瓶颈、抗战题材戏剧如何与当下结合、如何再创辽宁抗战戏剧辉煌等问题各抒己见。

  辽宁剧作家创作、辽宁艺术院团演出发生在东北的抗战故事,使这些剧目呈现出强烈的东北风格

  抗战题材是辽宁红色资源中的富矿,14年抗战中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无数东北抗联英雄,以及东北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

  抗战的烽烟虽已远去,但抗战的历史不能忘记。

  抗战题材是辽宁戏剧创作的富矿。辽宁戏剧史中抗战题材作品不胜枚举,而且各主要剧种都不乏具有影响的代表性剧目。20世纪60年代初,歌剧《草原烽火》就是辽宁歌剧院的奠基之作;进入21世纪,辽宁人艺的话剧《凌河影人》、沈阳评剧院的评剧《我那呼兰河》、辽宁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先后荣获文华大奖,《凌河影人》还获得了曹禺剧本奖,《我那呼兰河》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八女投江》入选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些辽宁抗战题材戏剧的代表性作品,都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郑永为说,抗战题材戏剧不仅对文艺院团是一个永久性选题,对剧作者也是一个没有时间节点限制的创作源泉。抗战题材戏剧在辽宁有着深层的文化土壤,14年抗战历程,东北人民浴血抗争的故事层出不穷,为追求强烈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的戏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抗战题材戏剧创作也影响着辽宁戏剧整体创作风貌的形成。生离死别的传奇、大开大合的结构、深沉凝重的风格谱写了中国人民与外敌血战到底的雄壮史诗。

  抗战题材戏剧是辽宁戏剧创排的传统和优势,在全国戏剧创作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比如表现东北民众奋起抗日的话剧《凌河影人》、评剧《我那呼兰河》、歌剧《星星之火》、京剧《血胆玛瑙》、评剧《凌河村》、曲艺剧《贾六在北市场》等作品,更有表现东北抗联战士英勇无畏气概的歌剧《雪原》等,表现九君子揭露日本侵华罪证的评剧《奉天·1932》,表现沈阳人民国际主义大爱的话剧《盟军战俘营》等。

  近年来,辽艺创排的话剧“抗战三部曲”《祖传秘方》《开炉》《天算》是辽宁抗战题材的代表作,这三部作品不仅连续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祖传秘方》还登上中国艺术节和中国戏剧节的舞台并获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剧目奖,《开炉》《天算》也好评如潮,社会反响热烈。

  谈到“抗战三部曲”的创作时,编剧孙浩说,当下的戏剧创作已不能满足于就历史写历史,而应是立足于当代人的思考,进行“现在进行时”式的表达。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负责人赵亮说,以“抗战三部曲”为例,其体现了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高扬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在要求。把故事发生地锁定在老北市,它在沈阳具有地标性意义,这里是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在这里发生过很多抗日故事,对此进行地域性的开掘,把人民群众推到历史的前台,给我们讲述寻常巷陌里老百姓的抗战故事,展现普通民众的人性光辉和家国情怀。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部主任刘新阳说,以“抗战三部曲”以及大连话剧团创排的话剧《无风地带》《血祭龙源》等,都是由辽宁的艺术院团演出、由辽宁剧作家创作、抗战故事也都发生在东北,使这些剧目呈现出强烈的东北风格。这种风格既不同于北京人艺的京味话剧风格,也不同于海派话剧风格,而是关东演剧风格的开拓与创新,呈现出具有东北生活气息的风貌。

  辽宁抗战戏剧关注小人物,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抗战剧中

  近年来,不仅在辽宁,在全国戏剧舞台上,抗战题材戏剧也出现了不少好作品。但在繁荣景象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题材相近、写法相近、人物塑造简单化、情节大同小异、思想缺乏深度等,这种同质化、同构化现象,以及个别剧作存在的概念化、套路化、标签化问题,都急需校正。

  一部戏剧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表达需要创作者不断出新。辽宁戏剧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方法,从关注小人物,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抗战剧中来突破创作同质化瓶颈。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琳说,辽艺创作的《祖传秘方》《开炉》《天算》三部作品,题材故事虽不同,却均体现了传奇性、市井性与人文性的艺术特质。其传奇性集中体现在对故事场景与人物身份的设定上,中医诊所“正德堂”、铁匠铺“义和盛”、照相馆“了然居”,既明确了人物身份属性,又在其间展开主人公与各色人等的交集回旋,三部作品充盈英雄主义情怀,但舞台上的英雄却多是市井小人物,他们的抗日斗争由自发到自觉,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剧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文化内涵是其人文底色的充分体现。

  要突破抗战题材戏剧创作的瓶颈,必须在尊重历史与还原历史中进行新的开掘与表达。专家认为,编剧还需要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思考和人文关怀,仅仅占有生活素材还远远不够。辽艺的创作强调关注现实,贴近生活,“抗战三部曲”艺术表达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抗战题材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生动的地方话语将东北风情糅合其中,市井气、烟火气等生活气息烘托着英雄气概,戏剧成为呈现东北人“精气神”、展现辽宁地域文化的载体,赋予了抗战主题丰富的审美风格和文化价值。

  评论家刘恩波认为,“抗战三部曲”将历史的、人文的、哲理的意蕴焊接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创作的高峰,是用生命哲理创作的艺术精品,其魂魄有史诗气象。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部主任张倩说,近年来,抗战题材戏剧已经在叙事视角、叙事风格、情节架构上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以今年中国艺术节来说,抗战题材戏剧占据了半壁江山,艺术形式也多种多样,儿童剧、杂技剧、话剧等可谓百花齐放。

  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师李娜认为,当下,辽宁抗战题材戏剧创作的开掘与表达是对延安精神的一种历史性传承和时代性创新,是对辽宁抗战史和抗战精神的历史再生产和核心意义再发掘。因此,当代辽宁抗战题材戏剧创作不仅仅是戏剧内容、方法和观念的发展创新,更是文艺工作者们站在历史与时代的交叉点上,通过文艺创作与辽宁历史、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融合来讲好辽宁抗战故事、传播辽宁精神、关切辽宁当代和未来发展的努力。

  抗战题材戏剧创作要体现人文关怀,当代抗战戏剧应有新的开掘

  抗战题材的开掘,必将产生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向新时代,更具文化意识的审美表达无疑有助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英雄形象。今天,我们重新讲述抗战历史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从而让英雄故事走入当代观众心里。比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是根据我省儿童文学作家薛涛的长篇小说《情报鸽子》改编的,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不同,这是一部对战争与孩子、战争与人类等进行全新思考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部副研究员张彤说,走进剧场,即使是再残酷的戏剧情节,其本质也是留下温暖与希望的,《送不出去的情报》中看似缺憾的“未完成”却最圆满地完成了“爱与希望”的主题表达。

  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抗战题材戏剧创作要表达人文关怀,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展示个体特性,塑造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送不出去的情报》作为一部儿童剧,其核心宗旨坚持从人出发,努力寻找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达。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苏妮娜说,“抗战三部曲”的创作体现的不仅仅是复原历史和寻找真相的严谨,而是让我们明白了创作抗战作品的情感力量从何而来。唯有下沉到历史深处,寻找那些有质感的细节,才能找到抗战历史中鲜活的情感和面容。

  如何再创辽宁抗战戏剧辉煌?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梁海燕认为:我们艺术创作者应该充分挖掘辽宁抗战这个题材富矿,做好选题,立题重要破题也重要,如何把中国故事讲好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对抗战题材的创作应注意几点:一是注意避免同质化创作,辽宁拥有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创作者应该深入挖掘,不断出新,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打造辽宁抗战戏剧品牌。二是站位要高,我们的艺术创作要有国际视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创作应该体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三是我们的戏剧创作要关注在残酷环境下对人性的考量,关注人性和人的生命意义,创作出引人深度思考、史诗般的戏剧作品。今后我们的创作还要从这些方面持续发力。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