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延千年的运河变迁史

  陈华文

  提示

  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无数的河流如同人的血管,连接着全国各地,在河流家族中,主要由人工开凿的一条条运河,对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的运河》以宏阔的视野,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与运河相关的社会图景。

  运河与历史进程

  关系深远

  《中国的运河》是我国历史地理学领域的重要著作,该书作者史念海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他与谭其骧、侯仁之并称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三杰”。优秀的学术著作,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湮没,《中国的运河》就是如此。该书初版于1944年,当时出版时,中国历史地理学还处于初创阶段,能有这样的著作问世,是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幸。在抗战岁月能出版此书,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河山的认同。后来,史念海先生根据40多年的野外实地考察所得,大幅增补书的内容甚至重述,成就了如今的这个版本。新版《中国的运河》,除修订差错遗漏外,对书中47幅地图全面精修,增加了书的学术分量。

  《中国的运河》以运河变迁为切入点,网罗历史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运河交织着的历史。史念海先生也以此书跨出传统沿革地理研究,展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与地理变迁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此书兼合了历史的质感和现实的品格,开启了中国运河历史研究的先河。

  一部中国运河史,一方面是反映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是运河与各时期社会状况交互影响的历史。书中,基于严谨考据的观点俯拾皆是。比如,书中提出,隋朝的灭亡和隋炀帝修运河造成苛政有关;唐朝之所以兴旺,得益于前朝留下的运河遗产;元朝因为迁都至北方,直接影响运河修建的方向,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变局。

  总体上讲,此书意在阐明运河之于历史的关系尤其密切,这拓宽了我们对中国历史认识的视野。同时,书中“为世所用”的态度,将书的落脚点放在为现实提供方略上。比如:为使运河得到整修,必须恢复黄河中上游流域的植被覆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减少黄河中下游的泥沙淤积。书中的很多见解和主张,对于当前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运河的命运

  并非一帆风顺

  运河与自然河流是相对的概念,运河主要是依靠人工修建的河流,其中还包括对自然河流的疏通和利用。古代社会里,水上船舶运输较之陆地上的车马运输既经济又省力,先秦之前,在各地的经济生活交往中,河流扮演的角色也同样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纷纷开凿运河,但当时开凿运河,长度和规模都不大,加上时间久远,这个历史时期留下的运河遗址并不多见。中国最早的运河修建于何时?在《中国的运河》一书出版之前,对此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从江苏淮安到扬州的邗沟,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史念海先生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认为最早开凿运河的地方应该是楚国,也就是现在湖北江汉平原的北缘,当时的这一区域,属于古云梦泽,这里是沼泽之地,开渠修建运河有天然的便利条件。在书中,他引经据典,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和推理。

  不仅如此,史念海先生还考察荷水、淄济之间和成都城中的运河、鸿沟系统中的运河等地,对其开凿的起源、用途进行了科学论证和分析。先秦时期开凿运河,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当时各地相互征战,运河的作用主要用于战争中兵粮的运输,而非经济之间的互动。现在看来,2000多年前的中国,到底有多少条运河,运河的长度和起止地点,都无法进行准确的回答,这还要伴随着考古学的深入推进,才能有更完整、清晰的认识。

  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秦朝统一中国后,特别是到了隋唐时期,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交往日益频繁,运河的真正作用才开始凸显。本书第一章《隋代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中指出:“运河的开凿固然可以促进全国的统一,而统一之后更需要运河来构成交通的系统。”隋朝开凿运河用力最多,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个朝代。

  隋朝和唐朝定都长安,为了便于全国经济商品的交流,在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人工开凿运河,其工程量是巨大的。在后来的历史时光中,运河在兴衰起伏中缓缓流过,运河的发展史,也是历史的变迁史。

  运河沿岸市场

  网络的形成

  现在,我们熟知的大运河,其实是运河的总称。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唐之后,大运河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漕运的功能。在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体水道之后,漕运借助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便捷条件,将漕粮转运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各个朝代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后,出现了政治、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漕运对于各朝代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朝廷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南粮北运,漕粮几乎供应着京城的正常运转。

  与此同时,运河漕粮成为支撑历代王朝军事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历代王朝分布各地的庞大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御与进攻、四方征讨的各种战事,许多是以漕运作为强大物质后盾的。运河漕运对城镇盛衰的影响最为明显。随着运河的开通和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一大批城镇随之兴起。漕运带来的交通便利与商品流动,城镇的日趋兴盛,促成了运河沿岸市场网络的形成。

  仅京杭大运河上,先后涌现出北京(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商丘、开封、郑州和洛阳共计21座大运河名城。运河沿线城镇的兴衰,多与运河的流畅与否、漕运的正常与否紧密关联。漕运盛,则运河旺,运河城镇也随之兴旺发达。近代以后,运河漕运逐渐衰败,运河运输功能日弱,运河沿岸城镇随之衰落。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漕运、运河、城镇之间的依存关系。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