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湛技艺赋予国宝新的生命

“又见辽博”主题晚会为“和合中国”展作结

以精湛技艺赋予国宝新的生命

  歌舞《普天吉祥》演绎的古风古韵,深受观众喜爱。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春节假期,参观者来辽博看“和合中国”展。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逛展览,看晚会,与文物“对话”。1月28日,历时近4个月的“和合中国”主题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落下帷幕。当晚,本次展览的压轴戏“又见辽博——‘和合中国’”主题晚会,以歌舞演活国宝,用“文物+文艺”的方式,让观众再次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晚会重数

  “和合中国”展览亮点

  “又见辽博——‘和合中国’”主题晚会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博物馆、辽宁歌舞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文化艺术工程中心共同承办。舞蹈《春山踏歌》拉开晚会序幕,随后,充满古意的吟诵《千古诗经》让人感受古风古韵,而歌舞《普天吉祥》展开了绵延的历史画卷……

  舞台上,辽宁歌舞团与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结合“和合中国”展主题设计理念,以古典舞蹈艺术的诗性、抒情性描摹国宝的形态与意蕴,伴着古筝、琵琶的演奏,展现国宝之美,让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绣、书画等文物与观众展开跨时空对话。在那个瞬间,《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北宋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卷》《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卷》《金张瑀文姬归汉图》等书画作品已不再是简单的瑰宝画作,更是一种精神世界与文化情怀的展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跟随舞台上演员的诗词吟诵,台下小朋友与父母一起轻声附和,中华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植入了童年的美好记忆。

  “悠悠千载,万千气象,天地一片吉祥……”歌曲《和合中国》曲调优美、朗朗上口,是专门为这次晚会创作的。晚会导演马玉丽说,歌曲《和合中国》解读了“和合”文化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体现了“和合”文化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及中国智慧,让人回味无穷。

  歌舞添彩

  文艺成“圈粉”强劲力量

  为让文物“活”起来,辽博不断打破原有办展模式,在办展思路上大胆创新。沈阳歌舞团以辽博珍品书画《簪花仕女图》为蓝本的古典舞《簪花仕女》,生动再现了唐人生活;省杂技家协会组织创作的魔术节目《汉乐神韵》,以辽阳汉魏壁画墓群中的“百戏歌舞”场景为蓝本,艺术再现了汉魏时期辽阳地区文艺繁盛的生活场景。近年来,连续推出“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和合中国”主题文物展等,均成为全国现象级大展。这些展览的成功,在于打破了固有的单纯文物展的模式,让附着在文物背后的文化成为吸引观众的强劲力量。

  本台晚会是继“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群星璀璨的历史天空”诗歌晚会之后,又一次在辽博举办的主题晚会活动。当晚现场观众1000多人,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满懿说,能为一个展览,专门打造一台主题晚会,足见该展览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和合中国”展出期间,她来过4次,面对这些经典作品,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观书法,观画作,观人文情怀。此次又以一台高质量的主题文艺晚会做闭幕式,吸引广大市民专场观看,更突出了这次展览的观赏性。晚会所编排的歌舞都充满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感,声光电数字屏幕与吹拉弹唱念舞等精湛技艺融为一体,赋予了文物以新的生命表现状态,令人神往。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和合中国”展能够成为继“又见大唐”“又见红山”“唐宋八大家”展览后的又一个现象级大展,“主要在于我们除了深入挖掘文物与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契合点外,还通过‘文物+文艺’等形式,进一步展现‘和合’的思想内涵,让展览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更加吸引人”。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