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楼阁百戏图》 辽阳汉魏墓壁画的代表作。楼阁重檐三层,在楼下广场上进行着一场精彩的乐舞杂技演出。演员共计十九人,他们载歌载舞,各献绝技,节目惊险动人。在楼的二层斜格朱窗内,隐约坐着一位体态端庄的蓝衣者,好像是一名女性,其左侧有两位灰衣小吏。画面人物姿态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达官贵人的生活。
《凤凰楼阁百戏图》演出人员动作示意图
本报记者 杨 竞
本期导读
辽阳汉魏壁画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墓内发现的壁画以写实手法描绘了当时的贵族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比敦煌壁画早300年。其内容丰富、技法精湛,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是一部反映东汉至西晋时期辽阳地区的直观、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壹
太子河沿岸发现汉魏壁画墓群
辽阳,古称“襄平”,战国至后金时期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辽阳汉魏壁画墓群多分布在太子河沿岸的冲积平原上,在辽阳北郊的北园及三道壕等地,形成约8公里的“马蹄形”墓葬分布区域。墓群所处的时代为东汉至西晋时期的200年时间,以公孙氏割据辽东的50年为鼎盛时期。
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辽阳周边陆续发现汉魏壁画墓群,时至今日,辽阳共发现汉魏壁画墓群30余座。壁画墓由表面光滑的页岩石板构筑,壁画直接绘于石壁上,内容极为丰富,生活气息浓厚,以写实的手法全面真实地展现了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壁画在墓室中有规律地配置和布局,既有独幅小画,又有连壁大作,这些作品联系起来又是内容相互连接的组画。壁画内容多为饮宴、仓廪、庖厨、楼阁、骑从、车马出行、杂技百戏等,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内容。这既是当时丧葬制度的反映,也是墓主人生活的缩影,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汉魏壁画墓群为何出现在辽阳?专家认为,汉魏壁画墓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汉武帝以来,厚葬之风盛行,而汉代人信仰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人死是灵魂到了另一个世界。另外,东汉施行“举孝廉”制度,“孝悌”成为选拔、任用官吏的主要标准。因此儒家学说,特别是“仁孝”思想为厚葬风俗的出现和盛行也提供了思想和礼制上的依据,建造高坟大冢蔚然成风。
汉末三国时期,中原各路诸侯相互争战,辽东地区相对安宁,中原不少名士、名流为避战祸而隐居辽东,为辽东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礼仪制度。公孙氏三代四人在辽东地区割据50年,政治安定、经济发达,为汉文化礼仪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高坟大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襄平,是联系中原与东北的关键节点,官员的流动和商贾的往来,将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壁画墓传播到襄平,并在这里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丧葬文化。
贰
百戏图充分再现
汉魏时期的歌舞、杂技情景
在众多辽阳汉魏壁画墓群中,颇负盛名的壁画墓是北园一号墓。它位于辽阳城西北瓦窑子村东南,太子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1943年施工取土时发现,为东汉晚期墓葬。墓室平面呈“亚”字形,应为家族合葬墓。墓中壁画内容丰富,技法娴熟,壁画中还有 “教以勤化以诚”“小府吏”等榜题。纵观全墓壁画,各壁合之则成一个体系,分之则各成独立画幅。因此,北园一号墓是辽阳汉魏壁画墓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墓葬,墓中有《凤凰楼阁百戏图》《骑从图》《宴饮图》《仓廪图》《斗鸡图》《车马出行图》等壁画。
《凤凰楼阁百戏图》具有代表性。该幅壁画的主题是在一座楼阁下举行百戏表演。楼阁高大宏伟,重檐三层,其规模在诸多同类壁画中当数佼佼者。在楼下广场上进行着一场精彩的乐舞杂技演出,演员共计19人,载歌载舞,各献绝技,节目惊险动人。在楼的二层斜格朱窗内,端坐着一位体态端庄的蓝衣者,好像是一名女性。她在观看或审查下面的演出,左侧有两位灰衣小吏。画面人物姿态生动,乐队身着各色服装,各执乐器演奏,有声有色,反映了这一时期达官贵人的文化娱乐场面。
辽阳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张君弘告诉记者,“百戏”为汉代杂技及其他艺术表演的统称,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盛行。作为经济发达的辽东郡首府,当时襄平的文化艺术与中原地区没有多大差别,辽阳壁画中出现较多的百戏歌舞场面应当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画面保存完整清晰,艺技种类相对齐全,人物造型生动逼真,称得上是同类壁画中的经典之作。
辽阳汉魏壁画中还有描绘辽东官员出行的场景。比如棒台子一号墓《车列出行图》,长十多米,画人173位,马127匹,车10辆。主人端坐最前面的车厢内;骑从排列车旁,前呼后拥;前导武士披盔戴甲,长驱直入;后随文吏执伞盖,提奁箧,托器物,鱼贯前行;武士披重甲紧随其后。整个车队,阵容强大、气势威严。画中出现较多的是黄钺车、鼓车和金钺车。汉代的车马制度比先秦时更为繁缛、严格,从车的样式大小到马驾多少、车马装饰等,统统视职位高下而定,不得有任何僭越。由此,有考古专家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汉代帝王和高级官员出行时的景象。
张君弘说,辽阳汉魏墓壁画中关于“车马”内容每座墓中都有,但像《车列出行图》这样画幅之大、车马之多、等级之高却很少见。《车列出行图》曾被范文澜所编《中国通史简编》选为插图,为研究汉代车舆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叁
汉魏墓壁画是
一部古代辽阳地区的民俗风情史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林长期对辽阳汉魏墓壁画进行研究,并以此为主题撰写了专著。李林表示,汉魏墓壁画中一些具有反映地域文化与生活特色的题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历史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生动的例证,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东北民俗历史画卷。比如《宴饮图》,堂上朱幕高悬,夫妇对坐宴饮,短几横陈,杯盘罗列,三五奴婢打扇传食,服侍于左右,生动逼真地表现出豪门之家宴饮生活的场面。而《车骑仪仗图》最能反映出权贵们车骑出行的豪华场面,连骑结队,横冲直撞,路断行人的煊赫气势突出场面的宏大。壁画直接描绘在石板上,采用墨线勾勒后,平涂诸色。棒台子一号墓的《庖厨图》有繁有简。最繁的一幅画面上有23人在为主人准备饮食,绘有宰猪、锥牛、解兽、褪鸭、切肉、沥汁、汲水、添薪、涤器等一系列繁忙劳作,如实地再现了汉晋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食物中有十多种山珍海味。在这幅画中,也能够体现出汉朝相比于战国时期经济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饮食文化当中。其中,有火腿、宰杀动物和悬挂的一些肉类,这些都体现了汉代社会的富裕以及当时饮食结构的变化。
从艺术角度来看,李林认为,辽阳汉魏墓壁画风格特殊,技巧迥异,展现了东北地区先民生活的风格特点。从绘画技术上来看,区别于中原地区在小砖上以石灰做底再加以彩绘,辽阳汉魏墓壁画直接在墓室的青石板上绘制色彩,更显得粗狂质朴,带有边疆民族文化中的粗犷大气特点。
在辽阳汉魏墓壁画中,还有不少读经讲学的内容。比如,1975年发现的鹅房壁画墓绘有8个人,都席地跪坐。他们身穿绿色长袍、白缘领袖,头戴进贤冠,中间两位手捧简册经卷,向儒生宣讲经书,左右6人也都拿着简册在那里洗耳恭听。
1986年,在清理北园三号墓时,考古专家再一次发现了讲经的壁画,这一次是两幅图。与鹅房壁画墓中画面不同的是,北园三号墓中画的儒者是站像。读经讲学壁画对应的是中原名士避乱辽东的史实。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纷纷,公孙氏统治的辽东相对安定,因而中原人避难辽东,其中有大批文士,最为著名的当数人称“辽东三杰”的管宁、邴原、王烈,他们在襄平设馆讲学,教化民众,推动当地教育发展。当然,当时到辽东的中原名士远不止这三位。中原文士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播了儒家思想,促进了以襄平为中心的辽东地区走向繁荣。
(本篇图片由辽阳博物馆提供)
手记
汉魏墓壁画至今影响着中国画创作
杨 竞
壁画是一种画在墙壁上的艺术,在世界许多远古文化当中都有壁画的存在,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一种绘画形式。
说起壁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壁画大多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相比之下,早在东汉时期,辽阳已经出现了壁画墓。墓室由淡青色石板构筑,壁画直接绘在墓室石壁上,技法娴熟,绚丽多彩。如果将两处古迹的出现时间作对比就会发现,辽阳汉魏墓壁画要比莫高窟壁画早300年。
虽然绘制这些壁画的画师已不可考,但是他们用高超的艺术创作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艺术。
在内容上,很多壁画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题,涵盖了政治、军事、农业生产、出行等各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些壁画有“以形写神”的特点,提取某一时刻的情节,以简练的手法,写实的风格,勾勒出人和物的形象。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时代风貌也是当下美术创作的主题。
人物造型上,简洁明快、立意明确、构图适当、用色质朴单纯、情节丰富生动、图像组合主次分明,简约的形式和纯朴的绘画技法,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绘画水平。色彩上,辽阳汉魏墓壁画对色彩的使用较前代更为丰富,汉代墓室壁画中色彩的种类,主要包括黑色、红色、白色、黄色、青色等,以及相互调和或稀释产生的各种复色。值得强调的是,壁画中还出现了蓝色、绿色等色彩。
画面构图上,这些壁画展示出来的是汉代人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线条和色彩的创新运用,勾线后色彩平涂的手法使得画面颜色有了深浅变化,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并对后来佛教传入后兴起的石窟壁画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汉魏墓壁画开始,绘画的“三远”空间观(即表现大场景的章法铺陈经营)更加丰富了平面画的艺术表现力。而它在线条和色彩上的探索,将中国画的表现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一直影响之后中国画创作。
辽阳汉魏墓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为汉魏时期绘画艺术研究提供了可视的形象素材,为后世的绘画及绘画理论奠定了基础,还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对周边文化及对后世美学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辽阳汉魏墓壁画既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画论的立论基础之一。
校对:曹思洋
责编:徐晓敬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