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在辽宁⑯|釉陶舞马俑舞出唐代辽西文化交融盛况

  釉陶舞马俑 釉陶舞马俑马身长四十五厘米、高四十三厘米,做工精致,装束华贵:马身装饰铃铛和宝石挂坠,马背披精致雕鞍,鞍上扎结红色彩绘鞍袱,鞍袱飘逸于马体两侧,鞍后鞧带亦坠有铃铛挂坠。舞马俑极富动感,虽然跨越千年,仿佛穿越时空,正随音乐翩翩起舞。(现藏于朝阳博物馆)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壶腹部以模压方式在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的舞马,它们正奋首鼓尾、口中衔杯,向前匐拜,这是《倾杯乐》曲终时,舞马向皇帝行礼献寿的姿态。

  本报记者 商 越

  本期导读

  辽宁朝阳地区发现多处唐朝墓葬,出土大量珍稀文物。其中,朝阳博物馆馆藏的唐墓出土的4件釉陶舞马俑就是为数不多的唐代舞马俑珍品,从实物角度佐证了唐朝马术表演的盛行、唐代多民族融合的情况,以及营州(治所在柳城,今辽西朝阳一带)的历史地位。舞马是经过人为训练可随音乐节拍做出舞蹈动作的马。舞马艺术能在中原发展,实为当时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壹

  唐朝官员孙则墓出土釉陶舞马俑

  朝阳博物馆馆藏的4件唐代釉陶舞马俑,大小样式相同。仔细端详这4匹黄釉马,可见它们肌肉紧致、身姿矫健,低头颔首,张口露齿呈嘶鸣状。朝阳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董杰告诉记者,它们可不是普通的马匹,而是颇富传奇色彩的唐代“舞马”。这4件釉陶舞马俑无论造型、釉色还是制作,都堪称精品,是从唐朝官员孙则墓中发现的。

  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朝阳博物馆对朝阳市纤维厂原址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这里是唐代孙氏家族墓,共有17座砖室墓葬,是当时也是到目前为止朝阳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唐代家族墓葬,出土文物数百件。其中孙则墓位于家族墓中部,是整个家族墓中规模最大、墓主身份最高、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

  墓中出土的釉陶俑制作精细、造型逼真,是朝阳地区唐墓中出土釉陶俑的精品。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4件黄釉舞马俑,它们通体施黄釉,马身还残存着描金痕迹和红、黑彩绘痕迹。

  据孙则墓志记载,孙则生前大部分时间任职营州地区,最初任辽州总管府典签,为九品或从八品。后来一路升迁至正二品上柱国。唐永徽六年去世,终年67岁。

  董杰说,孙则戎马一生,为唐代民族大融合以及边疆的巩固做出了贡献。他生前官职较高、地位显贵,因此死后得享厚葬,他墓中出土的釉陶舞马俑也见证了辽西朝阳地区曾经的历史。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新全告诉记者,营州是唐王朝在东北设立的唯一的州治。随着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日趋繁荣,中原与西域的往来日趋频繁,营州逐渐发展成为唐王朝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与东北各民族相融合及东北亚文化相交融的枢纽之地。正是由于营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唐王朝派遣大批军人和高级官吏到营州,孙则就是其中之一。

  迄今为止,朝阳地区发现唐代墓葬近250座,这些墓葬基本属于安史之乱之前,也就是从初唐至盛唐时期。这些墓葬中出土大量唐代文物,印证了营州在唐代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反映出营州与中原经济文化发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贰

  曹植曾训练大宛舞马进献魏文帝

  舞马,指会跳舞的马。人们用音乐训练这种马做出有节奏的舞蹈动作,能胜任这种表演的舞马,一般体形健美、聪明伶俐、动作协调性强。

  舞马主要来自多产良马的欧亚草原地区。史籍记载,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吐谷浑(位于青海地区)、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以及遥远的大秦帝国等地都曾向中原王朝进献舞马。大秦帝国即罗马,也称海西国,因此舞马也被称为“海西天马”。舞马表演有两种形式,一是马匹单独跳舞,二是人骑在马上指挥马舞蹈。

  中原地区引进舞马的最早记载,见于曹植《献马表》。三国时期,陈思王曹植曾向魏文帝曹丕进献大宛舞马,并上《献马表》曰:“臣于先武皇帝(曹操)世得大宛紫骍马一匹,形法应图,善持头尾,教令习拜,今辄已能,又能行与鼓节相应,谨以奉献。”经过曹植的训练,这匹大宛舞马不仅能“拜”,而且“行与鼓节相应”,这说明最晚在公元3世纪时中原已有外来舞马了。

  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曾频繁向中原王朝进贡舞马。宋、梁相继册封吐谷浑王为河南王等名号,吐谷浑王则将舞马作为礼品,不断进贡到中原来。梁武帝天监四年,吐谷浑献舞马,梁武帝命臣子张裕作《舞马赋》,文中说:“河南又献赤龙驹,有奇貌,绝足,能拜善舞。”“既倾首于律同,又蹀足于鼓振。”可见,这些进献的舞马进行了精彩的表演。

  唐朝建立安西都护府,促进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随着舞马的引进,舞马艺术也随之传播开来,并在中原地区盛行。

  叁

  《倾杯乐》舞马表演规模盛大

  唐代马政日趋发达,特设尚乘局,专门掌管御马的进献、饲养、调教和驾驭等事务。《唐六典》载,尚乘局有“掌闲(指马厩)五千人”“掌分饲六闲之马”。作为御马的一部分,宫廷舞马的训练和管理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

  到唐玄宗时期,舞马活动达到鼎盛。《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在位多年,经常举办皇家宴会,规模盛大,出席者众多,有百僚、贵戚、诸蕃酋长等。常在天色将晚时,“即内闲厩引蹀马(舞马的别称)三十匹,为《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

  在《新唐书·礼乐志》中也有类似记载: “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可见唐玄宗时期舞马阵容相当庞大,常备舞马至少能有上百匹。为了追求艺术美感,舞马上场时,一般要“衣以文绣,络以金铃;饰其鬣间,杂以珠玉”,即身披彩绣,颈悬金铃,用珍珠美玉装饰马鬃,尽显雍容华贵。

  这些舞马表演的舞蹈动作比较复杂,舞马乐曲中最流行和知名的就是《倾杯乐》。唐代《明皇杂录》中记载:“其曲谓之《倾杯乐》者,数十回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旋转如飞。或命壮士举一榻,马舞于榻上,乐工数人立左右前后,皆衣淡黄衫,文玉带,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

  舞马配合《倾杯乐》舞曲,做奋首鼓尾、踏步徘徊、进退侧转等复杂动作,而且是整齐划一,场面十分壮观,此外还可以登高进行特技表演。即设置三层木板,人乘舞马飞身跃上木板,扬鬃跳跃,旋转如飞。另有壮士高举木榻,让马在木榻上腕足膝行、翩翩起舞。就连配合的乐工,都要求是姿貌秀美的少年。

  盛大的舞马表演,常常被安排在“千秋节”、宾客宴会等时间节点举行。千秋节,是为庆祝李隆基的生日八月初五而命名,始设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每逢千秋节,全国都要休假三天,在兴庆宫的勤政楼前,举行盛大宴会,接受文武百官、外国使臣等朝贺,这时就要举行百戏和马舞庆典,前后表演三天。曲终之时,舞马还会衔起盛满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跪拜祝寿。

  1970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了200多件唐代金银器,其中有一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上面的图案正是舞马表演——壶腹部以模压方式,在两面模出两匹相互对应奋首鼓尾、口中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这正是《倾杯乐》曲终时舞马向皇帝行礼献寿的姿态。

  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馆员马卉认为,舞马衔杯纹银壶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与朝阳发现的舞马俑属于同一题材。唐初,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这件文物恰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本版图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手记

  舞马艺术折射唐王朝兴衰

  商 越

  透过朝阳出土的釉陶舞马俑、西安出土的舞马衔杯纹银壶,能看到唐代舞马活动的鼎盛,而伴随唐朝的盛世繁华走向顶峰的舞马艺术,也随着唐王朝的衰落而衰微,成为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缩影。

  唐玄宗的宰相张说有一首《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是舞马诗词中颇有代表性的作品,描写了舞马表演的盛大场面:“圣王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腕足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蹈千蹄。髤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最后一句尤其生动传神,描绘出舞马饮酒后的醉态。

  这首乐府词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正值唐朝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之时,张说笔下精彩绝伦的舞马盛会,也成为皇室生活骄奢淫逸的真实写照。唐玄宗后期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歌舞升平的盛世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无暇顾及这些舞马。安禄山叛军占领长安后,这些皇家舞马便流落到民间。因安禄山曾在宫中观看舞马表演,十分喜爱,便派人搜寻几十匹舞马养在范阳(今河北涿州)。但不久安禄山被杀,这些舞马辗转落入其部将田承嗣军中,被与普通战马混养在一起。

  《明皇杂录》中记载了这些舞马的悲惨命运: 一天,军中宴饮奏乐,极具灵性的舞马闻乐起舞,“厮养皆谓其为妖,拥彗以击之”,不懂舞马的士兵误以为是妖孽作怪,挥起扫帚便打,而舞马却以为主人嫌自己舞得不合拍节,愈发舞得起劲。田承嗣不明其故,下令狠加鞭打,这些擅长表演的舞马,最后竟被田承嗣活活打死。

  诗人杜甫曾作《斗鸡》诗,深刻讽刺唐玄宗执政后期玩物丧志、骄奢淫逸的生活,首句“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讲述唐玄宗在位期间痴迷斗鸡、酷爱舞马,骄奢的生活引得朝野上下纷纷效仿;末句“寂寞骊山道,清秋草木黄”,则道出马嵬坡兵变后,曾经繁荣的长安城物是人非的悲凉。亲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变,诗人心中应是感慨万千。此后舞马活动在中原地区渐渐销声匿迹了。

  制图 隋文锋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