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和战友一起将剪报张贴在“学习园地”上。
本报记者 赵 雪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雷锋”的名字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而辽宁,作为雷锋第二故乡,雷锋精神发祥地、全国学雷锋活动策源地,就是泵出这一腔热血的心房!
时光倏然走过60年,小树亭如盖,少年变白头,“雷锋”仍然是那个足以让所有中国人血脉偾张的字眼儿。2023年,时代的新风蓬勃有力,我们站在这片热土上,回溯那些闪光的岁月,不禁慨叹丰碑的力量。作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时无刻不熏陶鼓舞中国人的做人法则,是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它并不会因为流年而枯荣,反而因为历久而弥新。
60年来,每一代人都在学雷锋,每个人对雷锋和雷锋精神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到亲切,再到重新发现、重新感动的过程。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的这个系列报道,就是要跟广大读者一起回顾60年与“锋”同行、“锋”火相传的岁月,从全新的角度再次走近雷锋,走近雷锋精神,重拾60年间那些熟悉的故事、熟悉的名字、熟悉的旋律,重现一个深藏于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全新的“雷锋”!
那些印在辽沈大地上的“锋”采
1958年6月7日,不满18岁的雷锋站在窗前望着团山湖农场漆黑的夜空,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掏出日记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5个月后,雷锋从家乡湖南远赴辽宁,开启了他生命中的“辽宁时间”。
雷锋在辽宁一共生活了3年9个月,这短短的时间里,雷锋一步步完成了从工人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冬日的暖阳里,我们踏着雷锋的足迹溯流而上。那些成长的印记历历在目:在鞍钢的钢铁森林里,在营口火车站旁,在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的校门外,雷锋纪念馆高耸的纪念碑前……我们就这样走完了他在辽宁走过的路。在我们看见的所有雷锋照片中,这位把生命定格在22岁的青年留下的都是灿烂的笑脸。
雷锋曾两次改名。第一次,他将名字改为“雷峰”,意为“攀登高峰”,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第二次,他又把“峰”改成了“锋”,意为“冲锋在前”。这更像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孕育的时候,雷锋甘当上进的先锋,成长的时候,雷锋树立起榜样的山峰,而若干年后,雷锋又引领了“学英雄”的时尚,他的精神终于开花结果,让我们有了偶像,更时刻提醒我们要“向上”与“向善”。
在抚顺雷锋纪念馆墙上贴着一张雷锋的工资表,从公务员到拖拉机手,从工人再到军人,雷锋的收入从几十元工资一下子减到6元的战士津贴。讲解员介绍:这是因为雷锋在选择职业时总是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标准,对于雷锋来说,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是他精神的灵魂。
那些老故事里读出的新感动
有人做过一项统计,雷锋可能是世界上被写入诗歌、歌曲和其他艺术作品最多的士兵。
雷锋的故事太多了,也太熟了。走进每一处雷锋纪念馆里,都能看到、读到那些熟悉的故事:雷锋补了又补的袜子,雷锋用了多年的饭盒,雷锋帮忙种地的大娘,雷锋辅导过的小学生……
虽然故事仍旧是那些故事,我们却还是从细节里找到了许多不知道或者没有注意到的新发现:雷锋的红色皮箱里装满了书,有毛主席著作、古典小说、英雄传记。每天睡前,雷锋的衣服都是脱得最快的,钻进被窝翻个身就拿起书来看,别人聊天雷锋看书,熄灯号响起,他已经看了好几页,书读得多了,雷锋文笔自然也就好了。雷锋不仅补袜子,还补衣服,一直补到不能再补为止,雷锋的针线活儿是很多女同志没法比的。雷锋的饭盒虽然旧,但他还是会用它装饭给饭量大的战友,然后自己饿肚子。雷锋的葬礼上,当时70万人的抚顺市有10万人走上街头为雷锋送别。那个曾受雷锋照顾的大娘赶到部队,只为了参加雷锋葬礼,给她最疼的小战士送上几个自己新蒸好的馒头。
雷锋精神之所以不朽,或许就在于此,无论我们隔多久、再读多少次他的故事,还是会从里面读出新的感动。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践行理想信念的时代典范,雷锋精神以其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在历史发展中始终洋溢着活力,在社会进步中始终焕发着光彩,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形势如何转变,雷锋精神都不会过时。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每一次解读都会是全新的,作为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都会永远跨越不同时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上世纪末,雷锋以纯朴微笑的“中国形象”入选“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张照片”。在抚顺雷锋纪念馆,我也买到一张印有雷锋微笑照片的书签。看了许久,心里暖洋洋的。
重读一遍雷锋的故事,我们仿佛又看到一个全新的雷锋站在面前!
那些历久弥新、绵延不绝的血脉传承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刊登在《人民日报》上。随后,又发表了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题词。雷锋的名字随之传遍神州大地,全国掀起群众性学雷锋活动高潮。
1983年3月4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定重新发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手迹。学雷锋活动再次焕发新活力,各地兴起以“学雷锋,送温暖”为主题的精神文明活动,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
1990年,江泽民同志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正式发表。全国普遍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11年6月,胡锦涛同志发表讲话:“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抚顺市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交响中,雷锋和雷锋的传人依然在谱写着一个个华彩乐章。而我们也捕捉到这些新的时尚律动:在抚顺,“雷锋班”宿舍隔壁有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这里陈列着来自西藏的哈达、蒙古族群众编织的羊毛毯工艺品、青海土族小朋友的红领巾,以及装满了一排排玻璃展示柜的信函,它们都是更多人学习雷锋、追随雷锋的见证。还有雷锋曾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几乎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向人们讲述雷锋事迹。我们还在抚顺见到了一位雷锋的“超级粉丝”收藏家褚士奇,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先后收集了40余种雷锋藏品共计上万件,那份执着和热爱让我们不止一次红了眼眶……
雷锋精神就这样经住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历久而弥新,它始终具有引领时代进步的独特价值,也是最能让我们怦然心动的文化密码。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学雷锋之路走过60年,必定继续走下去!
雷锋的宝库
雷锋日记
雷锋在入伍后的第一本日记的首页上,贴上了黄继光塑像的照片,并写下“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永远向您学习”。
1963年4月出版的《雷锋日记》。
《雷锋日记》是雷锋从1958年6月起至1962年8月10日期间所写日记的合集,雷锋去世后,由原沈阳军区前进报社等组织整理。1963年3月,前进报社有关编辑把一份《雷锋日记》的完整抄件带到北京,和原总政宣传部相关人员一起核实,确认了《雷锋日记》的初稿。1963年4月,《雷锋日记》共选辑121篇,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
在《雷锋日记》中,警句、格言比比皆是:“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备受读者喜爱。
一部《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和成长。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