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给党听》最初名为《雷锋的歌》

  本报记者  张晓丽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都会不自觉地想到雷锋,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就出现在雷锋日记里,而且被广为传播。

  而在今天的武夷山北麓,江西省铅山县的石塘镇上,人们唱起这首歌,还会想到另外一个人——姚筱舟。

  姚筱舟,1933年出生。1949年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第五分校,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战斗了3年。1954年底姚筱舟退伍,来到陕西铜川矿务局从事宣传工作,1956年调到焦坪煤矿任技术员。就是在煤矿工作期间,他创作了诗歌《唱支山歌给党听》。

  远在东北军营里的战士雷锋和远在西北煤矿的诗人姚筱舟素未谋面,却因为一首诗连接在了一起。从诗到歌的过程,曲折感人。

  在姚筱舟的家乡石塘镇,有一座姚筱舟事迹陈列馆,馆里的工作人员刘雅舒曾多次听姚筱舟“讲故事”,在她的眼中,老人生活朴实低调、随遇而安,“他一生中最执着的追求就是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而说到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刘雅舒说:“雷锋是它最好的‘推荐人’。”

  作曲家读雷锋日记产生创作灵感

  60年间,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早已传遍大江南北。但对这首歌,一直有很多误解。有人说它是雷锋生前最喜欢的歌曲,所以才在雷锋日记中抄写下来,时时品味。还有人认为,《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由雷锋作词的歌曲。这么多的误解,正源于《唱支山歌给党听》曲折的“身世”。

  1963年,在毛泽东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发表后,全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前进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刊登雷锋日记,一时之间,雷锋写在日记本上那些朴实而动人的话语感动了无数人。

  1963年,作曲家朱践耳在报纸上读到雷锋日记中的一首小诗,深受触动。他用了一个晚上就为这首诗谱了曲。歌曲发表于1963年2月21日的《文汇报》上,因为雷锋日记里这首小诗是没有标题的,所以歌曲的标题就直接叫作《雷锋的歌——摘自〈雷锋日记〉》,后来更名为《唱支山歌给党听》。

  这首歌由歌唱家任桂珍首唱。后来人们熟知的著名声乐家才旦卓玛当时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听到这首歌后产生了强烈共鸣,她立即找到著名声乐教育家王品素请教这首歌的演唱方法。在王品素的精心辅导下,才旦卓玛在1964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了这首歌,一鸣惊人。之后的几十年里,《唱支山歌给党听》成为祖国亿万儿女表达对党无限热爱的一支心曲。

  那么《唱支山歌给党听》究竟是不是雷锋写的呢?最初,这首新歌发表时,注明歌词摘自雷锋日记,于是大家都认为:这首歌由朱践耳作曲,雷锋作词。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疑义。周恩来总理十分关注雷锋日记,在《人民日报》读到《唱支山歌给党听》一篇时,感觉仿佛在哪里见过,因此让人联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冷西,希望他们认真查对。雷锋非常热爱学习,他的日记中抄录了大量读到的文章和诗歌作品,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往往不会标注出处。周总理要求报社,雷锋日记发表时,应该搞清楚哪些是雷锋自己的感悟,哪些是他摘记别人的话,对摘记的部分应该注明出处。

  一番查证之下,歌曲的词作者浮出水面:这首小诗最初登在《陕西文艺》杂志(今天的《延河》杂志前身)上,署名“蕉萍”。其后,《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介绍《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时,都称“雷锋同志抄蕉萍原词”。

  雷锋如何读到这首远在西北的诗

  为什么远在辽宁的雷锋能够读到一首来自陕西的诗歌呢?

  这首诗在《陕西文艺》杂志刊登后辗转流传,被收录到《陕西新民歌三百首》一书中。在抚顺市雷锋藏品收藏家褚士奇的家中,有两个版本的《陕西新民歌三百首》,分别出版于1958年、1959年。翻开两本书,都有署名“陕西宜君焦坪煤矿蕉萍”的诗歌《唱支山歌给党听》。雷锋的阅读面非常广,很难说他是从《陕西文艺》还是《陕西新民歌三百首》中读到的这首诗,褚士奇推测,以杂志和书的发行范围来看,后者被雷锋看到的可能性或许更大一些。

  读过雷锋日记的人都知道,孤儿出身的他,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字里行间常常有这样的句子:“自从来了人民的大救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把我从火坑中拯救出来……”“亲爱的党,我慈祥的母亲,我要永远做您的忠实儿子。”雷锋读到蕉萍的这首诗,一定在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所以便把诗工工整整地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结合雷锋的身世,《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歌就是雷锋内心的写照。”褚士奇说。

  姚筱舟事迹陈列馆工作人员刘雅舒介绍:蕉萍即为姚筱舟。姚筱舟与煤矿工人接触密切,常常听到老矿工吟唱高亢的陕北民歌。老矿工们喜欢哼唱或朗诵自编的顺口溜,比如“党是咱的妈,矿是咱的家;咱听妈的话,建设好咱家”,还有“旧社会,咱像冬天里的葱;新社会,咱成了国家主人翁”等等,这些顺口溜成为姚筱舟日后从事诗歌创作的生动素材。而老矿工们经常谈起的新旧社会对比和对党的无比感激,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从而创作了这首小诗:“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能生我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党号召我们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雷锋在摘抄时,还对原诗进行了修改。他将诗中的“母亲只能生我身”改成了“母亲只生我的身”,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姚筱舟曾说:“雷锋在摘抄这首诗时,曾作了‘点石成金’的修改。这一改,就更具有音乐的节奏感,更适宜于谱曲了。”

  词作者姚筱舟把自己比作煤炭

  得知《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作者另有其人后,作曲家朱践耳有了一个心愿,就是想找到蕉萍。打听了很多诗歌圈里的朋友,没有人知道蕉萍这个名字。想必是位基层作者吧?根据投稿地址,朱践耳给陕西省铜川市焦坪煤矿寄去了一封寻人的信函。

  这封“寻人启事”在小小的矿山一石激起千层浪,“唱红大江南北的这首山歌,能是咱这穷山沟里的人写的吗?”“矿上可没有蕉萍这个名字,肯定是哪位女矿工的笔名!”

  时任焦坪煤矿党委书记的赵炳儒动员全矿寻找蕉萍。几番寻找后,赵炳儒将目光锁定在矿上担任技术员的姚筱舟身上。姚筱舟平常喜欢写写画画,也曾经给报刊投过稿。他找到姚筱舟询问,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姚筱舟不敢承认。直到听说是一位著名作曲家在找他,姚筱舟这才消除疑虑,承认自己就是蕉萍,“蕉萍”二字用的是焦坪煤矿的谐音。

  谈起《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的流传,姚筱舟生前曾多次说:“雷锋同志能把我的诗抄写在笔记本上,说明他对我的诗也有认同感。最重要的是,要不是因为雷锋,这首诗就永远只是一首诗,而不会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姚筱舟后来成为矿工报的副刊编辑,当上了陕西省铜川市文联副主席,这些都与《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广为传唱不无关系。因为雷锋,《唱支山歌给党听》成为传世经典。因为雷锋,姚筱舟在“矿工诗人”的路上走得更远。

  2019年,姚筱舟去世。在经常去看望他的后辈刘雅舒眼中,姚筱舟生活朴实低调、随遇而安,他一生中最执着的追求就是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这位“矿工诗人”一生写下近200篇诗歌、散文,与雷锋将自己比作螺丝钉类似,他将自己比作煤炭,写下这样的自白:“我是一块小小的煤炭,是矿工、矿务局和党把我开采出来,并用爱把我点燃,使我能发出一点光与热,回报给人民。”流淌在他文字里的这种情感,或许正是打动雷锋的原因吧。

  雷锋的宝库

  发表第一篇文章

  读雷锋日记,我们常常被其中的文字感动。除了写日记,雷锋还创作了一些诗歌和小说,是个“文学青年”。1958年春,湖南望城(今长沙市望城区)县委决定派雷锋学习开拖拉机。3月16日,雷锋在《望城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这篇文章的发表激发了雷锋的创作热情,18岁这一年,雷锋陆续创作了短篇小说《茵茵》、诗歌《南来的燕子啊》等作品。

  传承者说

  做能为老百姓解心愁的人 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负责人夏云龙

  我就想做像雷锋那样能为老百姓解心愁的人。沈阳市沈河区房产“110”房屋报修中心的工作是帮老百姓的房屋疏通堵漏,做的活计很琐碎,却连着千家万户。辽宁振兴不仅要看大指标,也要看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账本。这些小事儿做好了,也算咱为振兴出力了。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2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