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个动人瞬间展现辽宁魅力活力”

辽宁省电视纪录片在高端研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评价——

“用一个个动人瞬间展现辽宁魅力活力”

 
 
 
 
 

  本报记者 谭 硕

  核心提示

  4月16日,辽宁省电视纪录片高端研讨会暨纪录片创作骨干培训班在大连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宁省广播电视局主办。全国多位优秀电视纪录片创作人和行业专家就纪录片传承互鉴创新、如何用纪录片为新时代留存影像记录及近年辽宁电视纪录片创作实践进行探讨交流,推动纪录片行业高质量发展。

  从红色历史到自然生态保护

  辽宁纪录片佳作频出

  百年间,纪录片保存着时间的记忆,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如今,随着技术发展以及电视、网络等播放平台的推动,电视纪录片的概念变得更为广泛,并被更多人所关注。

  “近些年,我国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创作生产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为亿万观众带来了高质量、有广度、有深度、有内涵的视觉艺术享受,这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一级巡视员冯怀中表示。

  从红色历史到自然生态保护,从地方曲艺传承到“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我省涌现出许多优秀电视纪录片作品,创作题材不断扩展,表现内容与时代发展同频。其中,《稻乡澎湃》《将军之死》等作品在全国获奖,《热血河山》《我的抗美援朝》等作品亮相央视,《黑脸琵鹭》《田野传奇》《丝路行者——匈塞铁路》等作品更是推出外语版本并通过国际传播平台面向全球观众进行播出。

  研讨会上,来自辽宁的创作者首先分享了他们的创作经历。作为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最美大连行》栏目制片人,孙晖和其团队创作出了《稻乡澎湃》《黑脸琵鹭》,广受好评,“立足大连,讲好振兴故事,用心用情打造扛鼎之作是团队创作的重要支点。”孙晖说。辽宁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宋薪宏从《将军之死》拍摄、制作层面分享了他对纪录片的理解:“作为一部围绕讲述黄显声、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4位将军为国战斗的红色题材纪录片,我在创作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作为纪录片人所担负的时代责任。”

  中国纪录片网总编辑张延利表示,从自然风光到历史文化,从现代社会发展到人民生活变迁,“辽宁多部作品用一个个动人瞬间展现了辽宁魅力活力。”

  从人物白描到生活方式诠释

  人文与纪实相得益彰

  如何挖掘地域文化,怎样梳理创作主题,在研讨会现场,多位全国优秀纪录片创作者、行业专家分享并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助力辽宁纪录片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认为,纪录片扮演着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要角色,故事里包含着对历史的回望,也包含着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热切关注。对于辽宁省电视纪录片发展,他认为创作者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如对历史文脉的展现、现实人物群像的白描以及时代生活方式的诠释等,去发现那些独一无二的题材。

  在创作内容上,“要打好辽宁文化这张牌,包括辽宁工业文化、英雄文化、民俗文化等,用纪录片的视角去发掘不一样的文化。”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说。

  作为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纪录片主任的路树强,曾创作出《海河》《味道天津》等纪录片作品。“《黑脸琵鹭》中的飞翔,《我的抗美援朝》中的面孔,辽宁省纪录片中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每个地方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域文化,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去探索、去研究,找到那个最为感人的一瞬。”路树强说。

  “思路决定出路”,在《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纪录片导演李晓看来,“从产业发展视角来看,需要培养金牌制作人,能对接行业上下游,实现全产业管理运营,让创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走好创作之路,国家一级导演,金鸡奖获得者张力认为,创作最关键的是要抓住自己的重点,“要做什么,每年重点打造什么,包括团队配置,如何发挥各自的特长等,另一方面,在创作形式上,反而要更加开放一点,更加包容一点,允许不同形式的出现。”

  坚守20年,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秦川创作出了《大河西流》《敦煌书法》《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石窟中国》等70多集敦煌纪录片作品。在纪录片创作骨干培训班上,秦川结合作品分享了创作思路。在他看来,创作者可以从地理、历史、艺术、生活等不同侧面去深挖一个城市或者地域,“特别是山河大地,我们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和认知,一定不要离开它所在的地理环境,值得深入挖掘。”

  “他们的创作思考开阔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对纪录片的理解,也有助于我的教学工作。”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何明表达了她的收获。

责编:盛 楠
审核:刘 新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