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建筑在保护中进一步活起来”

  敬典阁院落曾是沈阳故宫非展览区,开放后得到了有效保护,游客量在不断增加。

  沈阳故宫博物院一直注重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在本次活动中设立首个文保专题展,展出20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图为清铜镀金画珐琅奖杯式寒暑表座钟的拆解修复图。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核心提示

  2004年7月1日,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省“一宫三陵”(即沈阳故宫、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和抚顺清永陵)荣登世界遗产名录。时值申遗成功20周年,沈阳故宫博物院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研究成果、推出纪念展览等多项文化活动,具体展示“一宫三陵”在20年间所取得的各方面成果。

  让文化遗产“活化”

  “一宫三陵”发挥示范作用

  7月1日,沈阳故宫博物院举办“纪念沈阳故宫、盛京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沈阳建筑大学教授陈伯超、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馆员佟悦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他们分别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明清历史与文化”等展开研究,向大会提交了20余项研究成果。

  与会学者各抒己见,共同见证了我省“一宫三陵”申遗所带来的系列变化。

  令大家印象最深的变化是古建筑周边环境的改善。在“申遗”前,“一宫三陵”多侧重文物建筑群核心区域的保护。申遗的责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我省各级政府在更规范、更科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力量对建筑群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一宫三陵”才有了高标准下的存在环境和氛围,几处古建筑群初步具备展示和延续其独特价值的条件,得以跻身人类优秀建筑遗存之列。

  文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在很长时期曾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两难选择。近20年来的事实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些沉寂多年后重新开放的古建筑区域,如沈阳故宫轿马场、南朝房和文溯阁、戏台、东西所等,修缮复原并对公众开放,不仅全面向人们展示了古建筑群风貌和文化内涵,而且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保养,其存在状况远胜于以前闲置封闭时期。事实证明,合理利用是有效保护的重要途径。

  此外,近年来“一宫三陵”新媒体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研学式旅游等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给专家学者留下深刻印象。研讨中,他们认为,让文化遗产“活化”,“让历史建筑在保护中进一步活起来”,回归当代社会,“一宫三陵”起到了示范作用。

  让精美文物“焕新”

  修复保护水平不断进步

  在此次纪念活动中,沈阳故宫博物院精心组织了首个文保专题展。这个在銮驾库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的展览名为“宫藏永续——沈阳故宫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集中展示了50余件完成修复的院藏文物。

  展览通过“锦绣焕彩”“纸墨留香”“佳器重辉”“余韵清声”四个部分,以文物品类为脉络,从织绣、书画、金属、钟表四个方面系统梳理沈阳故宫博物院20年来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清杏黄缂丝金龙双喜字女朝袍”“清玄烨行书临董其昌轴”“清铜镀金松棚果罩”“清铜镀金嵌料石转人亭式钟”等重点修复案例,展示沈阳故宫博物院文保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沈阳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深度合作,开展院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锦绣焕彩”单元展出了9件修复完成的院藏纺织品类文物,吸引大量观众。相比之下,书画保护与修复技术相对成熟。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类文物装裱修复工作已历经三代传承,图像录入、数据记录、清洗画心、揭褙纸、补残缺、贴折条、全色、接笔……修复一件书画类文物需要十多道工序,从小修小补到重新揭裱,修复每一件文物前,书画类文物装裱修复团队都会对文物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制订严谨、科学的修复计划。近年来,传统技艺与科技手段相融合的修复理念让沈阳故宫书画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水平再上新台阶。“纸墨留香”单元展出了8件修复完成的院藏书画类文物。

  沈阳故宫院藏金属类文物主要以清宫旧藏为主,病害类别为残缺、变形、裂隙、破碎、表面硬结物和有害锈腐蚀等。沈阳故宫博物院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对出现一定程度病害的206件院藏金属类文物开展保护修复工作,“佳器重辉”单元展出的28件院藏金属类文物即此批完成保护修复的文物。在此类文物中,沈阳故宫院藏清宫机械古钟表造型精美、机芯复杂。2020年,沈阳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建立“古钟表联合修复室”,在古钟表文物分析与保护、修复技艺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共享专业平台。“余韵清声”单元展出的6件(套)完成保养与修复的古钟表即由“古钟表联合修复室”出品。

  观众在钟表的“嘀嗒”“嘀嗒”声中,感知时光流逝——从提出申遗到申遗成功,沈阳故宫用了10年时间;从申遗成功到享誉海内外,沈阳故宫走过了20年时间。参加研讨的专家认为,“一宫三陵”为文物保护与利用带来新的启示和探索。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