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

  曾 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在高校思政课中讲深、讲透、讲活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学理、道理和哲理,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在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中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时代意义。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先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理论每向前发展一步,思想武装就要跟上一步,思政课的内容就需要及时跟上一步。思政课上要向学生讲清楚当代中国正处于持续深入的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交汇期,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培养全球视野,使学生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历史发展大势中把握其价值逻辑,增强学习掌握这一理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唯物史观视野下系统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制度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的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丰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讲清楚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特别是要讲清楚这一原创性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要讲清楚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质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而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有更大突破、更大作为。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动展现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伟力。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在思政课堂中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入脑入心,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激励作用,讲好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建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大课堂,深入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主动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在胸怀“国之大者”情怀中主动担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广大青年学生立于时代潮流最前沿,必将成为未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高校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需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高校思政课要教育学生有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敢于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未知、勇于创新创造的思想观念。要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本领,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