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开启“然·爱生活艺术节”

  沈阳开启“然·爱生活艺术节”

  以大自然为媒 艺术与公众零距离

  周美璇在为充满童趣的作品《浴》上底色,天空与树影投射在她营造的池水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本报记者 吴 丹 摄

  创作者廖仲正在精心调整作品《默》的造型。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吴 丹

  以流动的光影为渲染,以身边的万物为材料,以“自然、生态、生命和爱”为主题,沉浸在大自然里进行创作。一场将艺术驻地作为载体的文化活动正以“进行时”的姿态,在沈阳植物园展开。这也是东北首个以艺术驻地计划开启的艺术节。别开生面的呈现方式,充满创意的艺术作品,给人们提供了零距离触碰艺术的新鲜体验,也为沈阳文旅融合注入了清新之风。

  现场创作

  与风为伴,以光影为笔

  7月17日下午,雨后空气湿润、甜香。沈阳植物园百合园里,游人每走一小段路就会惊喜地邂逅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它们大多以半成品的状态出现,或颜色鲜艳,或造型别致,与大自然相得益彰。一同映入眼帘的是热火朝天的艺术创作景象。这就是“然·爱生活艺术节”第一阶段艺术驻地装置展的创作现场。该活动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植物园承办,7月9日启幕,将持续至8月11日。第二阶段为共创生活狂欢节,将以艺术驻地装置展为核心,搭建主题营地,为游客提供文创、手作、美食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处空地上,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周美璇正为作品《浴》上底色,红红绿绿的油彩沾到脸颊和衣服上,她也不在意。把涂好了西瓜红的“小女孩”抬到镜面板旁,她反复端详,调整位置。椭圆形的镜面如同清澈的水面,倒映出碧蓝的天、流动的云、轻摆的柳条,“小女孩”和“小鸭子”开心地结伴同游。“在快节奏的当下,还有多少个时刻能无忌惮地放松感受自然的能量,于是我创造了她,代替我们卸下紧绷感,在绿荫下回归自然。”周美璇这样阐释自己的创作初衷。

  一旁,茂盛的鸢尾草掩映处摆放着一把绿色的铁椅,青年艺术家廖仲正小心翼翼地往椅子上安置高硼玻璃制成的细长“绿植”,带着暖意的阳光透过树枝斑驳地投射在玻璃花草上,显得层次更加丰富。廖仲说,他是第一次参与这种在大自然中进行创作与展示的艺术活动,很欣喜,能够近距离地将自己的作品以最自然的样态呈现给公众,也让公众可以更直观地接触到艺术。

  有益探索

  以艺术链接自然与人心

  20米以外,茂密的青草和此起彼伏的蛙鸣将一块4.5米×20米的巨大画板包围,来自中央美院的吴智威正站在脚手架上,挥汗如雨地创作艺术涂鸦作品,“万物生长”四个大字以立体浮雕般的效果呼之欲出,脚下的草地上,一只小松鼠蹦来蹦去,正应和了作品的主题。

  此次活动承办方负责人介绍,举办该活动是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探索艺术与自然、与人的深层链接,挖掘艺术家的创作潜能,给全国艺术创作者搭建一个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以文化艺术交流、精品艺术展、养生音乐会、生态生活方式体验、艺术疗愈等丰富形式激发市民游客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据介绍,该活动前期招募中总共有400余人报名,最终有16位优秀青年艺术家入选艺术驻地计划,他们在场域中生活、创作13天,通过对沈阳植物园在地文化的梳理,提炼出特有的IP符号,利用在地性可利用材料进行创作。这些作品种类多样,有雕塑、装置、绘画、潮流艺术等,所用材料也五花八门,比如苔藓、木、金属、混凝土、纤维、麻、救生圈等。

  草地的宽广、花草的清香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的灵感,以天地为舞台的无边界的艺术空间也为公众打造了沉浸式观展体验,提供了与艺术家深度接触的机会。“《浴》这个作品映照了我的内心,我也想在草地上、池塘里畅快地撒野放松。”沈阳市第二十中学学生刘俣辰在与作者交流后这样说。

  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沈阳城市学院影视与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认为,艺术驻地计划在国内的逐渐流行体现了受众的需求、艺术的需求、文旅市场的需求,是激活文旅融合另辟蹊径的一个方式。通过艺术力量升级场域空间,打造更有辨识度的文旅形象。而在这种文化、环境和美学的连接下,艺术家也可以激发创意,酝酿焕新的力量。对普通公众来说,可以在游览观光中不经意地获取艺术享受,在心灵中埋下可贵的艺术萌芽。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新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