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录取通知书成为高校文化名片

  吴 丹

  鸿雁传“书”寄深意。连日来,各高校2024版录取通知书陆续亮相,印材里含有“深海岩芯”,同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科技感十足;封面面料采用潞绸织造技艺,独特的“复旦蓝”蕴含非遗色彩;以京师大学堂匾额为灵感,并附上定制的藏书票,北京大学寄出的“见面礼”浸润历史气息;采用传统书画装裱技艺,每个字都出自毛笔手写,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翰墨飘香……

  这一份份饱蘸诚意、充满创意的录取通知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各个高校的人文精神,更投射出时代风貌。它们以丰富的内涵、鲜活的表达,发挥了“文化超链接”的功能作用。

  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录取通知书凝聚与积淀着大学的历史传承、价值追求,链接起新生与象牙塔。它早已超脱了一纸通知的简单属性,而成为具有高颜值、高辨识度和高价值性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化符号的承载与传递,将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坚守的治学理念等以“第一印象”的方式传导给新生,强化文化认同心理,促进形成稳定一致的价值追求。面对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如何让这样一种文化传输达到潜移默化而又振奋人心的效果,显然需要各高校动巧思、整花活、上手段。价值观本体的开掘、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入、视觉听觉多角度的调动,甚至与多媒介资源的结合等等,逐渐成为录取通知书的展现手段。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各种充满智慧与创意的录取通知书。譬如,今年上海交大的录取通知书需要用齿轮转盘开启,密码是“1896→2024”,寓意新同学将在交大开启全新旅程。“思源”“致远”的古体拓印、校歌、第十一任校长唐文治对“第一等人才”的论述均作为文化元素呈现在礼盒里,体现着交大人文精神的薪火相传。

  青年学子除了追求新潮,对传统文化也普遍展现出极大的兴趣。高校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将非遗等文化元素植入录取通知书,巧妙链接起传统与现代。浙江理工大学今年的录取通知书就融入宋锦、苏绣和书画装裱三项非遗工艺,一丝一线里饱含对新生韧劲如丝、前程似锦的美好希冀。浙江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呈长画卷形式,并借鉴《四库全书》古籍的装帧方式。传统文化与录取通知书的联动,实现了跨越时空的表达,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产生持久效应,吸引和带动更多学子去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瑰宝,从中汲取养分,增强文化自信。

  除了蕴藏“中国式浪漫”的录取通知书,也有很多高校以科技助力,在大礼包中展示“硬核实力”。3D打印抛光的“金钥匙”,薄如蝉翼的“5G钢”,加入全息投影技术的校徽,集合6G、AI、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暗纹工艺……花式宠新生,不胜枚举。技术赋能的录取通知书,链接起人才与理想,在向年轻人送出祝福的同时,也激励他们未来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

  高校录取通知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升级进化,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开拓。“卷”起来的录取通知书,以文化为底色,以创意为推动,以科技为加持,凭借特有的精神气质,成为外延无限延展的“文化超链接”,链接起上下五千年,激发起情感共振和精神共鸣。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新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