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重要论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特征。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动能。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特征。新质生产力依赖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摆脱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各类优质生产要素以更高的效率流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推动生产力加速迭代跃升,实现经济增长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特征。新质生产力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它以满足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契合,在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等方面作用显著。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共同进步。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安康,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追求是要践行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有的生产力发展观,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追求人的价值实现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上高度契合了高质量发展要求。具体体现在,高质量发展是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有机统一的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要求技术含量更高、要素配置更优、驱动能力更强、效率质量更好、更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革新动力,推动产业升级与业态创新,更好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能够极大拓展高质量发展增量和空间布局,有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三次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使社会物质财富快速积累,促进经济繁荣,增进人民福祉,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在前瞻性、战略性重点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消除制度性壁垒,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20JDSZK043)阶段性成果】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