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丹
辽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山地、河海、森林、草原、湿地等地貌俱全,风光秀美,而辽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的壮阔原野是这道重要生态屏障的前沿。从古至今,辽西北的风带着生机和无畏,吹过漠上草原,吹过丘陵山地,直至渤海岸边。这一方风土物候,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文化融合为特征,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
辽西既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也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汇聚之地。自古以来,蒙古族、锡伯族、回族、满族、汉族于此地杂居,多种文化融合是辽西地区的鲜明标记,这种背景下所滋养孕育的古老非遗项目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内核,无论是阜新地区的蒙古勒津马头琴、辽西走廊的太平鼓,还是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东蒙民间故事……这些非遗项目都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美美与共”。
本期,我们踏草而行,闻风而动,将地理地缘因素与民族融合、社会变迁的历史相关联,探索辽宁地域草原地貌上生长、演变、发展起来的那些非遗项目,不仅认识它们蕴含的技艺之精、匠心之美,更深入挖掘这些项目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思考其对民风、民俗的作用和影响。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深沉悠远。作为在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转变的漫长历程中创造的乐曲,其彰显了蒙古勒津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民族精神。用琴音发出的扬蹄长啸唤醒草原部落的迁徙记忆,心中的万马奔腾是建设家园、奔向幸福生活的动力之源。
乌力格尔婉转悠扬。低音四胡质朴的音律与蒙古族说唱艺人浑厚的嗓音交织,吟诵着古老的故事。作为蒙古勒津独特的曲艺形式,它从成吉思汗时期穿越而来,以诗意化、民歌化的辞章为词牌,融合各类民间音乐,传达加强民族团结的强劲气息。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真挚感人。字头押韵的唱词蕴含音韵回环之美,情节曲折、节奏鲜明,具有叙事性、抒情性。风格上既保留了蒙古族游牧文化辽阔、豪放的特性,又兼具质朴、欢快的农耕文化色彩。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趣味横生。故事描绘了蒙古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狩猎的追忆和对农耕生活的依恋,强化了民族与族群的历史记忆。这种口头叙事既守护着草原游牧文化的传统又吸纳了中原农耕文化的营养,形成与草原蒙古族民间文学“同中有异”的特色。
蒙古象棋博弈激烈。棋盘仿佛是一片浓缩的草原,骆驼、狮子、猎狗模样的棋子刻着游牧生活的印记在进退之间搏杀。作为同源而生的竞技类非遗项目,阜新蒙古勒津喜塔尔(蒙古语,意为象棋)和喀左蒙古族象棋共同体现了草原民族的智谋和勇毅,对弈中展现的技法和套路不仅投射出古代草原骑兵的战斗规则、行为意识,也反映了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性。
辽西太平鼓欢快活泼。一手持鼓,一手持鞭,边打边舞,节奏明快。当地聪慧的女子用变化多端的舞姿,活灵活现地演绎“摘豆角”“捞干饭”“羊羔吃奶”等生活场景以及“斗狮子”等民间习俗,在翻、滚、扑、踢中释放喜悦之情。这一非遗项目深受辽西一带蒙古族、锡伯族、回族、满族、汉族百姓的喜爱,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舞蹈。
朱碌科黄河阵热闹非凡。源于黄河沿岸的这一年俗活动随着“闯关东”而落脚辽西,形成独特的移民文化遗存。朱碌科镇位于朝阳市建平县,是当时外来移民的重要聚居区,每逢元宵佳节,方圆百里的人汇集于此参与“跑黄河”活动,用一圈又一圈的奔跑来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喀左天成观庙会盛大恢宏。从銮舆会、韶音会到抬阁、英雄会等,前后共十道会,演员近千人,堪称“民族文化融合的欢乐大聚会”。表演内容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竞技、杂技于一体,招式之复杂、技艺之高超、场面之宏大令人叫绝。
丰草辽原,和合共生。草原的风是包容的,风过之处是民族之间的大聚会、大融合。其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开放包容进取的中华民族气质,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文化滋养。当然,这些非遗瑰宝也必将在我们的传承守护下永葆活力。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 新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