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秋千是十道会中难度最大的节目,由数名少女在特制的秋千架上表演。因道具复杂而失传,近年来才修复。 (喀左县文旅广电局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喀左县第三小学学生在表演国家级非遗项目“十道会”中的花钹舞,每人手持一副小钹,分站两排在行进中表演。 (喀左县第三小学供图) 制图 隋文锋
本报记者 刘臣君
项目名称
天成观庙会
概况
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提要
天成观庙会始创于清初,因祭祀药王孙思邈诞辰而兴起。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地处辽、冀、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又是辽西农耕蒙古族聚居之地,多种文化交融。天成观庙会历经二百多年逐渐演化为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竞技、杂技于一体,融汇汉族、蒙古族表演技艺的大型民俗活动。二○二一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春秋楼钟鼓楼 盛会从百年前说起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天成观庙会又称“皇会”,亦称“药王圣诞庙会”。从文化层面上看,天成观庙会体现的是多民族文化在喀左的深层次融合。
天成观的来历充满传说色彩。当地人讲,天成观是由明朝崇祯皇帝的三叔建造的。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时,崇祯皇帝的三叔以“夏”为姓,带着儿子化装成道士隐居起来。后来,几经辗转,一家人逃到了喀左,在一座龙王庙里栖身。父子俩把从京城带来的金银珠宝变卖后,在此地修建了一座道观。为掩人耳目,他们四处造谣,说是于地下挖出来半个“猪槽子”,放进金银财宝后便取之不竭。这是有神相助,天成此观,遂取名“天成观”。
辽西地区因地理位置独特,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多民族混居状态。清朝时,这里有个固定名称叫直隶口外,地域涵盖了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由直隶总督管辖,实行复杂的多重政府并行管理模式,分为盟旗、州县、内务府等7个机构,管理着5个族群。史料记载,直隶口外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但牧草丰茂。当时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外的坝下地区、承德盆地和喀喇沁、土默特各旗内。
清初,为改变因战争而导致的东北地区“荒城废堡”“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顺治皇帝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大量移民迁至直隶口外。史料记载,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仅从山东登州、莱州等地迁往辽西地区的移民就有数万人。
移民浪潮正是掩饰身份的好机会,如果明代皇族在此时夹杂于移民当中逃至喀左,也在情理之中。
据《承德府志》载,喀左的天成观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乾隆四年(1739年)扩建,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落成。它是清代早期典型的道教建筑群,与北京的白云观、沈阳的太清宫并称为北方道教“三大丛林”。目前保留下来的有春秋楼、钟鼓楼、东西配房等楼堂殿阁70余间。这些建筑组成3个完整的四合院,总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天成观建成后,一时间成为喀左的地标性建筑、当时民众的聚集之所,久而久之形成以天成观为营、统合全县商户的庙会,影响深远。庙会因祭祀药王孙思邈诞辰而兴,于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前后举行。届时,有药王出巡大型祭祀活动,场面隆重,号炮声声,万人空巷,被称为“一场民间艺术大聚会”。
韶音会英雄会 狂欢从竞技开始
天成观庙会前后共十道会,表演者近千人,规模宏大,热闹非凡。天成观庙会以表演节目门类之繁,表演时间之长,表演规模之大,成为吸引观众的最大亮点。天成观庙会期间,北京、天津、沈阳、承德等地游客会特意赶来观看。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天成观庙会的突出特色为大型竞技展演,核心内容为十道会,分别取名为:銮舆会、韶音会、中幡、马叉、花钹、高跷、纺车秋千、挎鼓、抬阁、英雄会。十道会规模宏大、招式复杂、技艺高超,整体呈现的技巧难度超越一般庙会的民间竞技。随着时代发展,十道会的内容和顺序有所调整。
据喀左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田丽红介绍,传统的天成观庙会程序烦琐。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天成观会宴请当地各行业的带头人一起研究筹办皇会、筹集钱粮、选拔人才等准备工作。在此期间,还要公选一名押职官,届时由其发出对各道会的指令。
待到庙会正日,三声礼炮响后,伴驾“药王”出巡的是“对子马”、武士和宫娥,旌旗猎猎,銮铃清脆,此为“銮舆会”。
其后为韶音会,也称“逍遥会”。一群艺人表演乐器进行伴奏,有笙、管、笛、箫、手鼓、铙钹、云锣等。銮舆会和韶音会出山门后,押职官宣布起会,此时铜锣开道,表演队伍浩浩荡荡出行。第三道会为中幡。幡由两丈余高的粗竹竿制成,顶端有三层红罗伞,伞下束有一弓三箭。队列中数幡同耍,花样迭出。第四道会是马叉。耍叉之人彩裤坎肩扮相,一队几十柄叉同耍,招式有“浪子踢球”“怀中抱月”“苏秦背剑”“双叉绕顶”等;第五道会是花钹。扮演者均为十几岁少年,双手各执一小钹,一组4人,一队分若干组,分自打、对打、互打、递打。大鼓和手锣进行配合,打出许多花点,作不同舞姿;第六道会是高跷。踩跷者百八十人,于跷上扮各种戏曲人物边走边舞。
第七道会是纺车秋千,凸显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由24人抬一平架,平架中间部分立有纺车架,由数名十几岁少女在秋千架上表演。此道会因表演难度大,道具复杂而失传已久,近年来才修复。第八道会挎鼓,以单槌击鼓心或滑鼓边,根据鼓谱做出多种舞姿。第九道会抬阁,亦称“抬歌”。扮演者为少年男女,他们站在抬阁上,用铁镫固定双足,把腰绑在抬阁护腰上,扮演各种戏剧人物。一个抬阁一出戏,一队可多个抬歌。田丽红介绍,传统上,抬阁是由烧锅铺、当铺、钱粮庄联办,会在这个流程中展示自家买卖。
第十道会是英雄会。扮演者为青壮年男子,身穿彩服,腰扎战裙,足穿薄底快靴,每人手持一样兵器相互对打,有单刀对花枪,有梢子棍单挑齐眉棍,有八仙剑对八方刀等。
十道会文武结合,各具特色,需要近700人才能完整呈现。其中一些竞技项目带有杂技性质,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性,同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寻常庙会难以见到的。
民俗专家江帆认为,十道会既可集中展示,又可分开表演,“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历史上,十道会的技艺与套路由中原地区的汉族移民带入此地,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融入其他民族豪放的竞技风格与艺术审美,成就今天独具特色的风格。“在天成观庙会发展过程中,庙会固有的祈福健康、祈佑祥和、民族团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主题愈发突出,将人与自然、现实与历史、宗教与世俗、娱乐与旅游融合在一起,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彰显出多维度的重要价值。”江帆总结说。
记者了解到,百余年间,天成观庙会的流程和十道会的节目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个节目已失传。例如,2012年,喀左县举办了一次全版本十道会的天成观庙会,表演人数近千人,一时间成为全市民众的狂欢节。本次庙会的最大亮点是恢复了失传已久的纺车秋千、霸王鞭和花钹。这场盛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仍被人称道。
喀左县文化馆副馆长徐耀东保留了2012年天成观庙会的影像资料。难得的是,其中有一段表现多个专家想方设法恢复纺车秋千项目的影像。这段影像成为当地下大力气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见证。
花钹舞霸王鞭 孩子们的快乐表演
右手持鞭,左肩一下,右肩一下,左右腿部各一下……在喀左采访期间,正赶上喀左县第二小学霸王鞭社团的期末验收。操场上,数十名身着校服的学生手持霸王鞭,在肩、颈、腿、手等部位的敲击中舞动前进。
喀左县第二小学副校长何东艳是霸王鞭项目的传承人之一。她介绍,作为天成观庙会中的一个亮眼节目,霸王鞭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群体舞打也有舞台表演,动作丰富多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观赏性。其中“戳鞭”“行进四磕鞭”“二踢蹦”“压鞭”“连八下”等动作展现出男子刚劲有力、女子婀娜多姿,尤其适合群体演出。
曾经历过非遗项目培训的喀左县第三小学校长孙英华在2007年至2017年间曾担任第二小学的校长。她到第三小学工作后,继续坚持传承非遗项目,找到年过五十的传承人包老师,请他为花钹舞编写专门的教案,记录乐谱和舞姿,让花钹舞传承下来。
已经退休的第三小学原党支部书记马文霞介绍,1979年时,学校把花钹作为第二课堂内容,建立了60人的团队,此后45年从未间断。
在史料记载中,花钹舞流传于朝阳地区的喀左县大城子镇和凌源市乌兰白乡一带,因是儿童表演亦称“童子舞”,多在农历四月二十八天成观庙会期间随其他九道会一同演出。花钹也称“花钹盛会”,由当时的大城子镇菜园大队组织演出,而马文霞的花钹舞学自大城子镇菜园大队的老艺人张子奇。
据张子奇回忆,花钹队由16名或24名,最多32名男童组成,每人手持一副小钹,分站两排在行进中表演。花钹队后有2名或4名或8名成人鼓手,每人身前挎一面大扁鼓(又称“挎鼓”),右手持鼓槌击鼓。
十道会中的花钹舞以及在庙会演出中较抢眼的霸王鞭,在喀左县第二小学、第三小学得到了完整的传承,而且传承从未间断,有清晰的传承谱系,并留下了相应的文字、图片、视频和乐谱。
“我们接到手里,就不想让它没了。”孙英华说,花钹社团最多时近百人,最少时30多人。因为只有三四年级的孩子才能够进入社团表演,使得队员更替速度快,但无形中让更多的孩子学到了这门技艺。
第二小学校长乌树成也颇有感触:“今年,我们专门采购了一批霸王鞭,不仅可以让第二小学更好地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让孩子们得到真正的锻炼,还可以在庙会上表演,让孩子们得到真正的社会实践,体会表演的快乐。”
“下一步我们会对十道会进行细致梳理,给第二小学、第三小学这样的优秀集体传承人授牌,希望将来能够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非遗展演机会,宣传好我们的非遗项目。”喀左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包向东说。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 新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