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8右手鞭左手鼓 家常日子就跳成了舞

  辽西太平鼓表现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图为演员在练习技艺。(受访者供图)

  82岁的王成德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辽西太平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图为他在锦州市非遗传承基地表演太平鼓。 本报记者 杨 竞 摄 制图 隋文锋

  本报记者  杨 竞

  项目名称

  辽西太平鼓

  概况

  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提要

  辽西太平鼓是在辽西地区流传的一种女子民间舞蹈,起源于唐代。内容表现的是辽西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如切黄瓜丝、摘豆角、捞干饭等。在敲响辽西太平鼓过程中,这些生活劳动场景鲜活地呈现在舞蹈动作中,活灵活现。它是满族、汉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太平鼓传千年  多民族生活习俗融入舞步中

  8月初,记者在锦州市非遗传承基地见到王成德时,他正在教孩子们打辽西太平鼓。只见他左手持太平鼓,右手拿着鼓鞭,太平鼓随着左手上下翻转,鼓点欢快地变化,他舞得也欢快——悦耳的鼓声伴着优美的舞姿演绎着辽西地区一个个鲜活古朴的生活场景。

  82岁的王成德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辽西太平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手持的这面太平鼓已有60多年的历史,形状如蒲扇,蒙着山羊皮,所以也称羊皮鼓。他告诉记者,太平鼓由专业工匠“秘制”:鼓圈、鼓柄、鼓穗、鼓环等由铁铜合金制成,制鼓工匠需要掌握独特的配方和锻造工艺才能打造出来,由他们打制的鼓圈蒙上鼓皮后能敲出响亮悦耳的声音。蒙鼓要用羊的脊背皮,一只羊的皮只能蒙一面鼓。

  研究发现,辽西太平鼓是满、汉、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自古以来,辽西走廊就是一条“文化廊道”,多民族在此杂居,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汉族人亦“习蒙语、行蒙俗”,有研究者形象地比喻:“辽西走廊的民风民俗是五颜六色的。”

  辽西太平鼓是在辽西地区流传的一种女子民间舞蹈,起源于唐代。明代绘画《太平腊鼓》中描绘了童子打太平鼓的有趣场面。清代,太平鼓达到鼎盛。

  辽西太平鼓在葫芦岛市绥中县境内分布广泛。据当地老人们讲,每年春节前后,村村都会打起太平鼓,舞蹈内容健康,鼓点丰富,表演者舞姿优美,形式多样,表演自如,表演人数也不受限,深受辽西一带满、汉、回、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广大妇女的喜爱。妇女按本民族的习俗着便装或穿节日盛装表演:汉族妇女多穿短衫长裙,即右大襟短衫,系八幅罗裙或长及脚背的筒裙。满族妇女穿着旗袍,也有穿齐膝长的短袍,外罩一字领或琵琶襟的坎肩,而蒙古族妇女则穿具有浓郁草原风格特色的蒙古袍,颜色有红、黄、紫、深蓝等,腰束彩带,头缠红、蓝色头巾,穿皮靴。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题部主任高旭说,辽西太平鼓与辽东、辽南的鼓不同,后者是祭祀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而辽西太平鼓则是在重大节日尤其是春节时表现的艺术形式。内容表现的是辽西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切黄瓜丝、摘豆角、捞干饭等。在敲响辽西太平鼓过程中,这些生活劳动场景鲜活地呈现在舞蹈动作中,活灵活现。

  那么,辽西太平鼓是怎么出现的呢?相传在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妇女在正月里不能出门,在家里也不能做针线活计。闲不住的女子们便将敲打手鼓活动身体当成一种娱乐,继而发展到左邻右舍聚在一起敲打,于是形成了妇女聚集在一家院子里边打太平鼓边跳舞的娱乐形式,最终发展成辽西妇女的一项才艺。在某些地区,姑娘会不会打太平鼓甚至一度成为择偶的标准。

  王成德说,在童年时代,逢年过节在街头看得最多的是辽西太平鼓,他被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机会出现在1951年春节,当时太平鼓表演队伍中缺一个人,9岁的他幸运地被选作替补演员上场。于是,上世纪50年代的锦州街头,在太平鼓演出队伍中有了一个少年的身影。

  这一敲,就是70多年。

  王成德说,辽西太平鼓是他一生的最爱。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在四处奔走宣讲、找寻老艺人、演绎辽西太平鼓,将这项非遗项目传承给更多的人。

  从生活日常到民间传说  皆可用鼓来表现

  辽西太平鼓鼓点深沉、宽广、抒情,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人可以参加,他们既是表演者,又是欣赏者。

  王成德说,辽西太平鼓的鼓点十分丰富, 民间流传有300余种,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大致可分为6类:基本鼓点、表现妇女劳动生活的鼓点、表现日常生活现象的鼓点、表现自然景物的鼓点、表现民间传说和习俗的鼓点、表现打鼓技巧的鼓点。

  以表现妇女劳动生活的鼓点为例, 表现“烙饼”“摊煎饼”“擀饺子皮”“挑面条”“切黄瓜丝”“捡棉花”“削甜秆”“纺线”等生活场景,以音响和击鼓部位的变化敲出不同的鼓点,再配合以形象化的舞姿来表现妇女的劳动生活。

  辽西太平鼓的鼓点之所以如此丰富,是由敲鼓方法多、敲击部位变化多形成的。王成德徒弟、绥中县文化馆馆员厉辉说,一面鼓可敲击正面、反面、鼓的上沿、鼓的两侧、鼓环等各个部位,可以使用鞭敲、倒拿鼓鞭敲、用手掌按、用拳头叩和抖动鼓环等各种敲法,使之发出不同声响,表现各种形象,往往同一鼓点,只变换敲击部位或敲击方法,就能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一个单面鼓拥有如此强大的表现力,这也是辽西太平鼓的一个显著特点。

  鼓点、动作简单明快,表现内容反映的是日常的生活,易于掌握,这是辽西太平鼓的另一个特点。厉辉一边示范一边说,敲击方法与鼓的用法共有22种,即右手执鼓鞭:打、抽、扣、按、片、挑、沿、卡、倒、撩、边等。左手执鼓:摇、颠、翻、卷、抖、压、弹、绕、扑、旋、扇等。

  辽西太平鼓虽简单易学,但变化起来又千姿百态。由于受当时条件下妇女服饰和体力的局限,太平鼓无大蹦大跳动作,只着重“走”和“转”,并以“快”和“飘”的标准来要求“走”和“转”。而且,对人员的服装无特殊要求,汉、满、锡伯族、蒙古族等民族妇女可以按各自的习俗着便装或穿节日盛装,边敲鼓边跳,共同演绎生活的美好。

  辽西太平鼓有强烈的实用性与艺术审美价值。人们打起鼓来,不仅表现自己的劳动生活,而且模仿生活现象、自然景物、老人形象以及动物形象,本身就充满了生活情趣。如表现自然景物的鼓点有“刮大风”“牛顶架” “羊羔吃奶”“兔子偎窝”“老驴啃痒痒”“燕子翻身”等,来模拟自然现象和动物形象,既形象又亲切,表达各民族妇女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全国多地有太平鼓  对民俗文化研究有重要价值

  记者了解到,太平鼓在我国有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我省的辽西太平鼓、甘肃的兰州太平鼓、北京市的京西太平鼓等。其中,京西、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属于单面鼓,甘肃属于双面鼓。

  据了解,兰州太平鼓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是典型的汉鼓文化,且为双面鼓形式。京西太平鼓是北京地区独特的一种民间节庆舞蹈,与辽西太平鼓、双辽太平鼓(也叫吉林单鼓)在形制上并无差异。

  研究非遗项目的专家宋晓冬说,这些太平鼓有共性,它们都是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各自又有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辽西太平鼓伴有歌谣:“打锦州、过义州,八仙过海宁远州,宁远的牌楼瑞州的塔,连山的狮子一对俩。”

  宋晓冬认为,辽西太平鼓由儿童游戏到成人结会,由农家之乐到衢市风行,由岁时礼俗到平时活动,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时令礼仪和生产生活情景,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辽西太平鼓同其他几种太平鼓一样,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境况。多年来,葫芦岛市绥中县加大挖掘保护力度,创新传承举措,让非遗火起来、传下去,尽显非遗的魅力与活力。

  早在2005年,为了加大辽西太平鼓的保护力度,绥中县建立了多个太平鼓培训基地,时任绥中县文化馆副馆长的王成德经常在这里开展传承活动。

  为了收集太平鼓曲谱,王成德走遍了绥中县的村屯。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找到了百余位太平鼓老艺人,收集整理了180多段鼓谱,并虚心向老艺人学习太平鼓技艺,把学来的舞蹈动作与鼓谱相结合,自编多种太平鼓舞蹈动作,然后向百姓传授太平鼓技艺,使辽西太平鼓舞蹈在绥中县各个乡镇广为流传。他创作的《辽西太平鼓》《中国美》《鼓打太平年》《太平鼓韵》《祈太平》《幸福来》等舞蹈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

  近20年来,辽西太平鼓走上央视,走向世界。在锦州群众艺术馆非遗传承基地展演时,来自埃塞俄比亚、黎巴嫩等15个国家的外国友人都抢着跟王成德学艺。

  “这就是非遗的魅力,我们下定决心抢救挖掘太平鼓,让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辽西太平鼓保护单位绥中县文化旅游事务服务中心负责人称。

  如今,绥中县文化旅游事务服务中心对辽西太平鼓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并大力普及推广。多次聘请非遗方面的专家与太平鼓传承人一起下乡镇进行田野调查,走访太平鼓老艺人,收集太平鼓鼓谱和旧鼓及服饰,使辽西太平鼓鼓谱得到补充,鼓点打法更加多样化,为国内专家研究辽西太平鼓提供大量的资料,为研究汉族农耕文化、满族渔猎文化和锡伯族、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提供史料。

  (本期特刊刊头剪纸为赵志国作品)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 新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