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正义以及灵魂所珍视的一切在它们的尘世仿影中都黯淡无光,只有极少数人借昏暗的工具,费极大的麻烦,才能从仿影中见出原来真相。”这句话非常符合我现在的心境,故令我“心有戚戚焉。”历史上许多正义之灵魂所展现的一切颇有价值的思想和行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尘雾中黯淡无光了,以至于被大多数人遗忘或漠视,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便是这样的人。
《隋书》中没有《王通传》,新旧《唐书》中也没有,正史中都没有记载,因此关于他的许多事迹便被后世学者所怀疑,《中说》以及关于王通的许多记载是否真实,是后世学者争论最多的话题。新旧《唐书》没有《王通传》可以理解,也是应该的,因为王通没有进入唐朝便去世了,故新旧《唐书》没有属于正常。但隋书的主编是魏徵,而魏徵又是听过他讲学并请教过问题的人,不算弟子也是门人,为何不为他立传?而在《中说》中关于王通与李德林的对话则更难以置信,王通十二岁的时候李德林已经死了,王通在二十岁才进长安,李德林已去世八年,二人如何对话。类似的情况还有,《中说》中确实可以找出一些不实的记载,故我曾经犹豫徘徊很长时间,曾经下决心为他写作的传记还进行吗?
我用了两年多时间,在茫茫历史迷雾中借助微弱的心灵之光在搜寻、思索,终于寻觅到王通的身影和当年的许多情景。当自己迷茫疑惑时,便再去翻检历史文献,于是便再度坚定写作的意向。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都是非常宝贵的人生经验。尤其在阅读完王绩、薛收等与王通同时代而且是亲人或弟子的文章后,对于当时的许多情景日渐清晰,似乎摸到了王通的脉搏。坚信王通的真实性以及《中说》内容的基本可信。于是忽然感觉我们后世太亏欠王通了,他的地位始终也没有被充分肯定。离王通越近的时代越好一些,终唐一代,始终有著名文人在关注王通。北宋初年对于王通在儒学方面的认识是非常高的,大学者孙复、石介,大教育家李觏等在学术界都曾大声疾呼。孔子后人孔道辅回到曲阜,在孔庙侧建立“五贤堂”,将王通列入其中,王通的地位似乎确立了。这也是我要撰写“五子丛书”之愿景产生的根由。
中国蒙学影响最大的《三字经》中也有“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对于文中子的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许多人是通过《三字经》才知道文中子的,但并不知道叫王通。而《三字经》将文中子和荀子、扬雄、老子和庄子并列,尤其是与荀子和扬雄并列,是非常有眼光并极其合理和公平的。但到现当代王通的身影以及名字则再度湮没无闻。我讲课和讲座的机会比较多,每次先提到王通时,知道的寥寥无几,而一提王通的孙子王勃时,则无人不晓,立即引起人们的兴奋度。这既正常,又令人心酸,于是我更加坚定完成此书写作的决心。
历史仿佛是一条无始无终的长河,从遥远的地方流来,一直向前方流去,永远也没有尽头。这便是时间的轴线。在茫茫宇宙中漂浮着无数的星球,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个小小的星球。在地球东半球的北部有一个华夏民族的地域,从有记载的三皇五帝时代走来,经历了大禹治水成功后的文化大一统,经历夏王朝和殷商王朝将近千年的历史演进,而进入周朝,周朝的成康之治是历史上的盛世。后来出现周穆王,天子权威下降,至周厉王被大臣流放,至周幽王,被少数民族所杀,平王东迁后天子名存实亡。经过五百多年的大乱,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实现政治的大一统,开启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由分封的诸侯国并列,战争不止的局面而形成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格局。
汉承秦制,但在统治设计上改变暴政而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国家政治逐渐清明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的统治中是以儒为主而儒、法、墨兼用的。这种主流意识形态一直维持到汉朝末年。随着桓帝、灵帝的昏庸透顶而天下大乱,儒家思想也受到质疑而结束了占据三百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总体看,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王朝,而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很重要的因素。从大汉王朝到大唐盛世中间的四百年间,思想界一片混乱。思想界的混乱促使政治更加混乱的程度。从混乱状态走出来,而重新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其间一个重要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关键先生——即文中子王通。他在儒学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他的身影和名字被沉沉的历史灰尘所掩埋,以至于许多人不知道曾经存在过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反而是他的孙子更著名,便是以一篇《滕王阁序》而传诵古今,几乎是妇孺皆知的王勃。而他的大哥王度以一篇《古镜记》开创唐宋传奇的先河,他的四弟王绩则是唐代诗文走上健康道路的开启者,与他的孙子王勃同样是初唐文学的重要参与者。
王通是从大汉王朝转向大唐盛世之意识形态取向上的关键先生,而他本人却没有被后世学术界所认识,后人对他有很深的误会,而这种误会的结果是对他的漠视甚至冷嘲热讽。为此,有必要将他的人生经历和所作的文化学术贡献钩沉出来,展示给今天的人们,也为后世子孙们作个启迪与铺垫。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王通以及白牛溪飞云洞的教学传道经历是真实可信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曾经在他门下学习过,并向他请教过一些问题也是肯定的,而唐初重臣薛收、杜淹是他的入门弟子,王绩则是他的同胞弟弟,他们留下大量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故《中说》中的绝大部分记载是可信的。那么,文中子王通的教学与贞观之治的出现便有紧密的联系,对于唐代统治者采用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便有重要作用,对于其后三教和谐相处也有重要的贡献。
文中子最值得关注的是他的《续六经》,其《元经》是仿造孔子《春秋》而撰写的,他将迁都洛阳后北魏拓跋氏作为华夏民族的正统而取代了腐烂透顶的南朝梁陈政权便具有胆识和眼光。而其后便是隋唐,文化中心真的回归到中原。其他五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思想。但由于只有《元经》流传,其他续的五经全部散佚,便无从论证了。他是有宏大计划的,他的《续六经》实际是要接续孔子的六经而别开生面。
这一点,两宋学者看得比较清楚,北宋初年的大学者们没有异词,前文已经提到。南宋的朱熹说:“王通极开爽,说得广阔。缘他于事上讲究得精,故于世变兴亡、人情物态、更革沿袭、施为作用、先后次第都晓得,识得个仁义礼乐都有用处。若用于世,必有可观。”陆九渊说:“孟子之后,以儒称于当世者,荀卿、扬雄、王通、韩愈四子最著。”陈亮的评价更高:“(孔子之后)天地之经纷纷然不可以复正,文中子始正之,《续经》之作,孔氏之志也,世胡足以知之哉!”
离文中子时代最近的唐宋学者如此重视他的作用和地位,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终于越来越明白文中子的杰出贡献和其被埋没的原因,他自己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全面准确认识文中子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作用和地位,既不拔高也不埋没,让他抖掉身上厚厚的历史灰尘,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走进我们的生活,则是任何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毕宝魁)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