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中“集体爬杆”技巧,展现抗日将士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寇殊死搏斗的场景。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在近日获得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105部作品中,杂技类作品只有两部,我省创排的杂技剧《先声》是其中之一。自2023年9月首演至今,《先声》已在全国多地进行展演,所到之处,门票秒空,掌声雷动,成为近年来中国杂技舞台艺术现象级作品。从2004年全国第一部杂技剧诞生至今的20年时间里,只有4部杂技剧登顶“五个一工程”奖。《先声》夺人在何处?记者采访多位主创、专家,探寻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作品的深层肌理。
一个全新的命题,用杂技语言向抗战英雄致敬
舞台上,骤降的雪花渲染了沈阳城的白色恐怖氛围,演员们踩着1.5米的高跷,辗转腾挪,精湛的杂技动作一下子把观众带入剧情中。2023年9月1日晚,杂技剧《先声》在沈阳首演便吸引大量观众。这部剧以“九一八”事变为历史背景,以沈阳王姓一家人的视角,讲述了东北人民英勇不屈抗击侵略的故事。
杂技自诞生开始,就以技巧取胜 ,因不擅长叙事,所以杂技剧的剧情通常简洁明快,一般不会触碰沉重的故事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用杂技剧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更是史无前例。由此可见,杂技剧《先声》的选题和创作面临着巨大难度。那么,沈阳杂技人为何要选择“九一八”这个重大历史题材?
“辽宁,是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起点,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出来,用杂技语言向英雄致敬。”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沈阳杂技演艺集团董事长安宁这样回答。
《先声》的总导演李春燕曾执导5部杂技剧。她说:“‘九一八’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用杂技剧去演,确实有很大的挑战性。操刀这部杂技剧,对我来说, 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李春燕说,在近3年的创排周期里,制作、创作团队走访了多处抗战旧址和纪念馆,挖掘出大量具有思想深度的史料细节,从文学剧本到演出脚本,反复推敲,数易其稿。为贴近剧情,创新研发出的“摩托飞车”“网吊”等新节目成为剧中亮点。
杂技剧自诞生以来,技和剧如何融合一直困扰着全国杂技工作者。近几年来,有些杂技剧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要么杂技没演好,要么剧情不动人。那么,《先声》如何用精湛的杂技来演好剧情,打动观众?
从编剧上看,陈国峰和马琳二位编剧独辟蹊径,以王铁掌夫妇及其子女的命运贯穿全剧,将爱国将领黄显声置于中景加以侧面描绘,大量笔墨集中于黄显声周围的普通民众,不仅赋予了作品更为厚重的历史氛围,也为杂技的舞台发挥提供了足够空间。
当然,最大的考验还是演员们如何用杂技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展现历史、讲好故事。
70多名优秀演员参演,全剧可以看到舞狮、高跷、腾空飞杠、爬杆、车技、网吊、钻圈等30多个打碎重组的杂技节目。这些技巧或表现与日寇的殊死搏斗场景,或表现抗战群众百折不挠的精神,或表现英雄壮烈牺牲等,还有很多杂技的技巧专门为剧情而设,实现了杂技技艺和剧情延展的巧妙衔接。如剧中的“网吊”是创编的新节目,道具网竖吊于空中,技术类型也由单人、双人技巧变成了集体技巧,让剧中人物王小英和女学生的惨死在悲壮中升华。
《先声》通过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精湛技巧和层层深入的剧情设计,最大限度地展现了节目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破解了杂技剧发展的困局,为杂技技巧赋予了故事感,让杂技剧更好看了。比如“秘密接站”一幕,演员用丰富的技巧抛出悬念,吊起观众胃口:穿梭于高跷队间的丑婆与北狮队通过接替踩球来传达命令、交换信息,使剧情悬念迭起,最后又以魔术“变人”,成功完成接头任务。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艺术局原局长左青看来,《先声》这部剧选材很好,故事讲得好,技与意并存,既能看到很高级的绝活技术,又能让剧情和人物打动人、感染人,以杂技绝活推动剧情发展,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尹力说:“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让人落泪的杂技剧,体现了杂技剧发展20年来用杂技讲故事的实力。”
每个杂技动作都是故事,是情节、人物情绪的表达
《先声》中的70多名演员,既有对英雄角色的塑造,又有对大时代下每个小人物命运的刻画。他们精彩的表演是人物立起来的重要因素。
“《先声》从头至尾都以杂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每个杂技动作已经不单是技巧,更是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的传达方式。”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郑永为说。
“九一八”事变已过去90多年,如何让演员熟悉那段历史,入情入境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李春燕用了心。她在排练场对演员们说:“日本侵略者打到我们家门口了,我们身后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母亲。我们不去抗击敌人谁去?我们不去死谁去死?我们就是杨靖宇,我们就是赵尚志,我们就是赵一曼……”自那天起,“学英雄,演英雄,我们就是英雄!”横幅挂在了排练场上。这句话深深地扎根在每个演员心里。
演员们除了杂技技艺高超外,更是在表演上游刃有余,能轻松地进入角色,让观众产生共鸣。第二幕“除夕之祭”,演员李维(饰演黄显声)和周晓汶(饰演王大力)在高空摆动的钢丝上完成“双人抱顶”“双人肩顶”“双人大摆翻下”等世界首创动作,表达了跟师傅习武的场景。“我是第一次演杂技剧,在《先声》里面我扮演很多角色,其中包括青年黄显声、东北军战士等,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不同的场景切换不同的杂技技术。”李维说。
杂技节目“腾空飞杠”的难度极大,曾一度消失,《先声》不仅再现了这一技巧,还创下了纪录。剧中,有5名杂技演员在6米高的单杠上腾空翻飞,展现东北军抗战的胆气与豪情,这是目前该技巧可完成的最高人数纪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协会主席边发吉说,《先声》在技术难度、创新程度上展现了较高的水平,演员做到了表演上的流畅自如,观众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些角色用高超的技巧来表现反抗侵略内容,人物的张力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边发吉称,《先声》是杂技剧的扛鼎之作。一是选题好,二是剧本好,三是舞台呈现好。
为杂技剧发展开创新思路,提供高价值的艺术启示
《先声》自2023年首演以来,获“辽宁文华奖”第一名、“辽宁文华表演奖”及“辽宁文华舞台美术奖”,是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也是文旅部2024年度“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辽宁杂技创作何以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几十年来辽宁杂技将提升文艺原创力和不断创新贯穿到杂技创作中,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会创作、敢创新,提高了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内容上看,《先声》以杂技剧的形式对辽宁红色“六地”精神成功阐释,从策划选题、创作思路、舞台呈现上都颇具新意。2024年7月,《先声》作为“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再次进京演出,备受瞩目。两次进京演出不仅是辽宁文化艺术成果的一次汇报,更是辽宁人文化自信和艺术自信的一次展示。
从技艺上看,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成立70余年来,诞生了《飞车走壁》和《环球飞车》《空中飞人》《天幻》等多个“第一”。从全省来看,辽宁是杂技大省、强省,《先声》是辽宁大型杂技作品创作积蓄20多年的一次实力爆发,标志着辽宁杂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宋官林评价:“杂技剧《先声》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对中国杂技剧审美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和贡献。这部杂技剧有技巧、技能、技艺,与之对应的是情节、情绪和情境,能将观众带入一种情景的审美层面,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先声》是一部具有探索创新意义的杂技剧,为杂技剧的创新发展开创了新路,提供了艺术启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坦言。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