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张振家

  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石,发挥着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能源转型产业链与绿色制造产业链为代表的我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与制造业自身的转型与升级息息相关,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以及重塑国际竞争优势具有深远影响。以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一环。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全球竞争环境中,以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是我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现关键资源与创新要素优化配置,攻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难题。要进一步优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攻关动力机制,完善市场进入与退出的竞争机制,强化揭榜挂帅的激励机制,确保产业链的高效运作与持续发展。要全面精准施策,提升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自主创新的信心与决心。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将要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必将有力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提振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全面精准施策促进我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和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协同发力,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与减少企业税费压力相辅相成,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与降低政策利率协同推进,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与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有机结合。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精准投入产业升级关键领域,将增强企业、行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实现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的信心与决心,进一步夯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根基。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和组织协调能力。产业有序分布、企业集聚成群,将有力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和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助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引导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依据区域比较优势,聚焦制造业强链补链,引导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东中西部产业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东部地区应聚焦高端制造业、研发设计和总部经济,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中西部地区则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育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如中西部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在政策引导与资源优势支撑下蓬勃发展。优化制造业产业分布,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制造业产业链在全国范围内的整体运行效率与组织协调能力,助力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完善转出地与承接地核心指标分享和利益分配规则。一方面,充分共享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在产值、效益、用地等核心指标。另一方面,在成本分担、税收分成、创新成果知识产权收益等方面要明晰利益分配规则。完善核心指标分享与利益分配规则,进一步激励转出地支持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在产业承接地形成良好产业生态,促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制造业规模虽庞大,但在全球产业链中大多位于中低端位置,高端环节的占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国际合作,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汲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样是推动我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拓展,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进一步完善资金支持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鼓励制造业关键产业链链主企业、国内领航企业等积极“走出去”,通过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与科技治理,增强企业国际运作水平和全球资源配置的效能。积极持续改善国内商业环境,适时适度放宽对外资的准入门槛,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关键领域坚持将国际领先企业与项目“引进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通过利用外资企业带来的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汲取全球先进生产要素,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国际化产业创新平台与交流机制。在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积极举办具有国际水准的制造业博览会等重要活动,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制造业企业、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顶尖高校的专家学者广泛参与讨论,促进制造业关键技术创新、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交流的高端化与常态化,推动国内外技术资源的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为我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国际经济权力转移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20&ZD143)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 新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