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蛇献瑞”生肖文化展亮相辽博

  红山文化时期蛇状玉耳坠。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记者朱忠鹤报道 1月22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正值北方“小年儿”,辽宁省博物馆“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主题文化展”今天正式开展。

  此次展览中,辽博共遴选馆藏蛇元素艺术精品及民俗作品69件(套),诠释蛇文化的内涵。展览在传达蛇年吉祥纳福、和美安康的同时,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中国智慧,弘扬民族精神。

  查海遗址距今8000年。出土于阜新查海遗址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蛇纹图案。这件文物是“灵蛇献瑞”展的重点展品之一。这件夹砂黄褐陶敞口筒形罐,一面浮雕单只蟾蜍,另一面浮雕蛇衔蟾蜍,蟾蜍作四肢张开惊恐逃跑状,蛇张口衔住蟾蜍右下肢,作用力摆动尾部状,形象生动逼真,充分反映了查海先民对蛇的崇拜与敬畏。

  蛇状玉耳坠是红山文化时期的一件珍贵文物,出土于我省朝阳市凌源田家沟红山文化墓地,体呈灰白色,蛇头部嘴巴、眼睛清晰可见,且非常光滑。这件蛇状玉耳坠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印证了《山海经》中关于珥蛇的记述。由于远古先民对蛇既畏惧又崇拜,故产生了许多关于蛇的神话传说。在《山海经》等古籍中,有关于神人戴蛇、珥蛇、践蛇的记述。伏羲和女娲都被描绘成“人首蛇身”,他们的创世神话显示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敬,也展示了蛇形神灵作为智慧和生命源泉的象征。

  自北齐时起,随葬品中开始出现双人首共一蛇身俑,唐朝时达到鼎盛,并一直沿用至两宋。北齐至唐,双人首蛇身俑主要见于北方地区,多为陶胎或高岭土胎,极个别为瓷质,部分表面施有化妆土。双人首面目基本相同,有的头戴兜住下颌的尖顶帽,或者梳有尖发髻,兽耳,上肢呈兽蹄形趴伏于地,身体部分相连。双人首蛇身俑起着驱妖逐魔、镇墓避邪的作用。展览中,就有出自我省朝阳地区唐代墓葬中的“双人首蛇身俑”。

责编:王永
审核:刘新

PC版

Copyright © 2024 lnd.com.cn 北国网